新消费
新消费导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拼量的成立是个偶然,这源于郑雷和拼多多的一次商务合作。几经转折,郑雷认为社交+内容电商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经过打磨郑雷梳理出了一条独特的思路。获得青松基金天使轮投资后,这家公司的模式日渐清晰起来。电商领域会再出现一家传奇公司吗?郑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1
决定创业
2015年底,郑雷策划出“超级拼团”项目。在进行大量调研和走访后,他策划好了完整的KOL+内容电商的业务逻辑,并带着团队先后制定了产品的原型图、任务流程图。
郑雷的朋友彼时在拼多多担任高管,一开始,这个项目是为拼多多量身定做的。
设计这款产品的初始思路是帮助提高其第三方入驻商家的质量问题,以弥补该平台“裂变拉新”所造成的管理短板。
郑雷的方案是在“拼多多”增设新的功能板块,让KOL组织开团,依靠其自身流量直接拼团以完成销售。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该功能下属的产品必须实现自营,必须保证货品是通过厂家的官方认证渠道进购的,并由平台完成选品、定价和定佣金。
“这不难理解,你可以认为是带有一级分销佣金的京东自营和唯品会的模式。”郑雷解释道。
这个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00%正品、低价(比天猫、京东便宜20%)、意见领袖引导、有趣的商品内容是产品的核心卖点,对于KOL来讲也可以发挥内容能力并获得丰厚的佣金,加之KOL和粉丝固有的链接关系,这套商业模式可以做到闭环并且实现自我增长。
当时郑雷还观察到,实际上,电商网站的商业模式多年未变,用户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大概70%—80%的用户在网购的时候不看“详情页”,反观内容电商,郑雷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KOL所生产内容直接完成订单,在KOL声并茂的介绍下,更多潜在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
那段时间,也是网络KOL的井喷期,在包含了微博、、知乎等绝大多数社交平台上诞生了相当多数量的KOL。
这无形中刺激了市场的发展,由于大量KOL资源尚未被开发,而KOL变现问题又迫在眉睫,拼量的模式是顺应趋势的,需求真实存在并且数量庞大。
于此同时,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内容电商的效果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以微博为例,“大V”发一条消息就有
几万、几十万的阅读量。
内容倒流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在那段时间,“大V”卖货的模式让很多人跃跃欲试。
“不幸”的是,郑雷制作方案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拼多多飞速增长的时间点。从日订单一万单到一百万单,拼多多仅用了两个月。
飞速的发展让拼多多遇到极其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让管理层抽不开身,根本没有精力做“超级拼团”。并且,自营模式对供应链要求非常高,对于2C导向的拼多多一时难以植入新基因。
当时的拼多多,还需要花很大精力构建平台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一时还难于上马新项目。
郑雷的方案虽好,但最终,拼多多内部并没有选择上线。这种情况下,已经投入巨大精力、资金的郑雷面对此情此景决定择机创业。
冯提莫02
拼量模式
郑雷预估这个模式需要80人以上的运营团队才能支持,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成本不低。
彼时虽然已经有一些公司想到了这个模式,但困于成本压力没有进行尝试。
比起云集、i库存,拼量的模式确实“重”了很多。
不过,“重”既是压力,同时也是郑雷的机会。从2003年便开始创业,积累了大量实战操盘经验的拼量团队不怕困难,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偶然间,他在朋友圈发送的一条消息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在朋友引荐下,郑雷结识了青松基金。
由于之前的项目经验,拼量一开始的经营思路便十分明晰,在想清楚干什么、怎么干之后郑雷团队的执行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许多。
先后上线两款小程序、一款App,郑雷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了产品。从2017年底创业到如今,拼量成立不到一年,而产品开发仅用了三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