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雄踞省级经济体首位,然而,2017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75710.14亿元,占全省的80.1%,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山区持续两极分化,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联系水平越高,越能推动区域总体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经济联系包括联系强度和联系总强度两个方面,经济联系强度反映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和接受辐射的能力,经济联系总强度综合反映区域间经济往来的规模大小。诸多
学者运用引力模型、中心职能强度模型、潜力模型等不同模型,对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在广东区域经济联系方面,徐丽丽测度了广东与香港经济联系强度以及各城市对上一级中心城市的经
济隶属度。陈少沛应用潜力模型测算了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崔文生运用引力模型,测度了广东各地市经济联系强度、经济区位度和经济隶属度,分析了广东四大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联系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引力模型选取两区域的人口规模、GDP 和距离对区域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是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的三大模型之一。
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公式为:
(i,j=1,2,...)。其中,
C ij 为两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值,P i 、P j 表示两市年末常住人口数,G i 、G j 为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D ij 为两市间的距离。
城市经济联系总强度计算公式为:
(i,j=1,2,...)。
城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联系程度越高。
本文各地市年末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为《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8),城市间距离数据来自百度地图。
三、实证分析
1.广东各地市经济联系测度
根据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公式,测算获取2000年-2017年各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值。2000年、2009年和2017年,广东省21市相互吸引力作用排名前三的城市对一直是广州-佛山(7.106、36.446、90.244)、广州-东莞(4.342、21.731、53.236)、东莞-深圳(2.362、13.190、35.011)。2000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对分别是潮州-阳江(0.001)、云浮-潮州(0.002)、潮州-湛江(0.002),2009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对分别是云浮-潮州(0.004)、阳江-梅州(0.006)、云浮-梅州(0.007),2017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对分别是云浮-潮州(0.010)、潮州-湛江(0.015)、云浮-梅州
(0.016)。广州佛山空间距离近,两地间物资、人员、信息等资源交换频率高,两地经济引力值一直位居榜首。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作为广东主要经济增长极,经济互动性强,经济联系引力值较大。云浮、潮州、湛江、梅州等城市一方面自身经济活力不够,另一方面受地理空间距离的影响,相互之间经济互动不够,吸引力值一直排在后三位。
2.广东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测度分析
从2000年-2017年广东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值(下表)可看出,2000年以来,广东省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值排名前九的一直是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江门、惠州、珠海、肇庆,均是珠三角城市。随后是揭阳、汕头、潮州等粤东城市。排名最后的一直是韶关,其次在山区的河源、粤西的阳江、粤东的汕尾三个城市间变化。其中,广州一直遥遥领先,经济联系总强度由2000年的18.96增长到2017年的233.27,增长绝对值214.31,
增长率91.87%。佛山经济联系总强度由2000年的12.63增长到2017年的155.24,增长绝对值142.61,增长率91.86%。东莞经济联系总强度由2000年的10.38增长到2017年的130.96,增长绝对值120.58,增长率92.07%。深圳经济联系总强度由2000年的8.70增长到2017年的127.15,增长绝对值118.45,增长率93.16%。由此可见,虽然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作为广东主要经
广东省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陈龙芳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摘
要:本文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广东省各地市、区域2000年-2017年经济联系强度值,分析其区域经济联系的演变趋势和特
征。结果显示: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持续上升,广州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经济集聚和辐射力最强。粤东地区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先发优势较强,后期发展力度不够。粤西和粤北山区经济联系强度弱,后发趋势明显。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强度
139
2020年3期
总第912
期
济增长极,经济联系强度值大,东莞、深圳经济联系总强度增长率稍高于广州,但是广州经济联系总强度与其他各地市绝对差异不断拉大,2000年广州与排名第二的佛山间经济联系强度差绝对值为6.33,2009年差距绝对值26.24,2017年差距绝对值增加到78.03,说明广州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佛山、深圳、东莞对外经济辐射能力远低于广州。而珠三角内部排名最后的肇庆经济联系总强度由2000年的2.15增长到2017年的23.13,增长绝对值只有20.98,说明珠三角自身经济发展和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分层明显。排名最后的韶关经济联系总强度值2000年为0.39,2017年3.53,增长绝对值3.14。河源、阳江、汕尾2000年总强度值均不超过0.5,2017年总强度值均不超过6。说明除了粤东城市间经济联系相对紧密,粤西、粤北地区区域经济联系非常弱。
表
2000年、2009年、2017
年广东各区域经济联系总强度值
3.广东四大区域内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广东大学排名
由广东各区域经济联系值(上表)可看出,广东四个区域经济联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珠三角地区,其内部各地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经济联系总量大,总量增长率高,经济联系平均值高,总量由2000年的69.85增长到2017年的857.01,总量在全省占比一直保持在83%以上,且每年保持上升趋势,经济联系平均值一直高速增长。二是粤东地区,该区域经济联系强度较小,经济联系总量和平均值处于小幅上升趋势,先发优势较强,但是经济联系总量占全省比例呈下降状态,由2000年的9.47%下降到2017年的5.82%。三是粤西和粤北山区,这两个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弱,无论总量、总量占比和平均值,在全省都非常低。但是,
相比粤东地区,其后发趋势明显,总量在全省占比相对平稳,平均值增长率高。
四、结论与启示
从各地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来看,广州-佛山、广州-东莞、东莞-深圳之间的经济联系值高,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排名靠前。而云浮、潮州、湛江、梅州等地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值最低。
从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值来看,2000年以来,各地市经济联系总强度一直保持上升态势,珠三角各地
市经济联系总强度值一直居于全省前列,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作为广东主要经济增长极,经济联系强度值大,对外集聚和辐射力大。广州经济联系总强度绝对值和增长率都遥遥领先,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各地市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珠三角自身经济发展、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分层明显。经济联系总强度值排名最后的一直是韶关,其次在山区的河源、粤西的阳江、粤东的汕尾三个城市间变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区域经济联系弱。
从四大区域来看,珠三角地区各地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区域经济集聚和辐射力最强。粤东地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先发优势较强,后期发展力度不够。粤西和粤北山区经济联系强度弱,但相比粤东地区,其后发趋势明显。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广东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针对经济联系强度不同的各区域制定不同对策。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内经济联系强度大,要继续重点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考虑其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分层明显,在发展时要注意区别对待。粤东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高,但后发效应不够,应该充分发挥其先发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粤西粤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非常弱,但后发优势明显,要打破其游离于珠三角经济辐射圈之外
的状态,加强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的能力。参考文献:
[1]林明水,谢红彬.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
837-842.
[2]贺欢欢,吕斌.长株潭城市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7):67-74.
[3]鲁金萍,杨振武,孙久文.京津冀城市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5-10.
[4]李久林,储金龙,陈晓华,徐建刚.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强度及其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9):22-28.
[5]魏丽华.我国三大城市内部经济联系对比研究[J].经济纵横,2018,(1):45-54.
14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