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各具特、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主要原因在于:
  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
  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都市霓红、渔村灯火、社会生活和市民心态。这类作品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上,以新鲜的内容充实、丰富了现代中华文学的画卷,使中华文学以一种更为多彩的面目呈现出历史的新变。
  2、真挚、生动地描写了曾沦为殖民地的中国人的孤儿意识,描写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各种表现的中国情结,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感情彩与精神结构。
山下智久新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浓厚的孤儿意识漂泊感以及寓居海外而恋念故国的中国情结在台湾作家笔下表现的特别强烈、明显,《亚细亚的孤儿》、《纽约客》、《台北人》、《台湾人三部曲》、《乡愁》等作品可为适例。即使像《白玉苦瓜》、《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类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和深度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才生存现状,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3、由于拉开了时空的距离,台湾作家获得了独特的关照角度和聚焦点能以另一种眼光和标准价值,表达对中国内地生活的体认、反思。
  生活在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及历史眼光有异于特定的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异地,也就很自然地获得另一种打量中国内地生活、历史传统的眼光、角度、距离,从某些方面可能得到身在其中的大陆作家所未曾得到的体认,从而形成有意义的返观、回顾,甚至有一些更深入独特的见地,能准确地、深刻地认知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无疑是有益的。这在陈若曦《尹县长》、林海音《城南旧事》等人的作品中都有表现。
  4、中华文化和文学传统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继承、衍变、发展,怎样赋予古典传统以现代生机,提供了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同质异象文化的当代生成的各种经验教训。
  在海外华人的创作中,很多作家的作品或隐或现地呈现了它们与中华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
传承联系,从中国古典诗词到中国古典小说,从孔孟老庄到周作人、徐志摩等的散文,都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其影响,而在表现新的时空中的华人生活是又给予了现代化的处理。
 
  二、台湾文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