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章 绪论
1.1803年,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阐述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的关系。
3.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把农业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一般包括确定系统,明确目标,全面分析,因素分析,确定关键因素,建模,决策和实施。
5.农业生态学把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他是农业科学向宏观发展的产物。
6.农业生态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内容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生物种与落及其环境关系的研究;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农业神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及生态农业研究。
7.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宏观学科,与其它农业科学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统一性,宏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8.生态学: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间有联系,又称偶联;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种.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两大部分。
3.生产者: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植物,也包括光和菌类。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从大气圈到水圈约20公里的空间内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区域的总和。
5.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来固定,转化太阳能,以获取一系列社会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6.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人为过程的影响,不仅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还受(社会经济规律)的调节.
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8.原始农业生态系统:原始农
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刀耕火种的方法清理土地,通过次生演替的方式恢复地力的农业生态系统。
9.稳态调控:自然界有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趁于稳定,在干扰中维持平衡,偏移后恢复原态的能力,称为稳态调控。
10.生物实现稳态的调控方式有:1>?余调控:是生物已超过正常需要的组分量来完成特定功能的调控方式. 2>.反馈调控:是生物通过反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11.农业技术的选择原则:1>.农业技术必须适应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2>.农业技术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3>.农业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4>农业技术必须相互配套.5>.农业技术必须为农民所接受。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和物质,能量在各个成分间的转移,循环的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农.林.牧.副.渔各业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能量和物质在各个成分或组成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3.高等植物之间或高等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抗他作用等)。后者是指植物的根分泌物对他种植物的毒害或抑制作用。
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按营养关系从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以食物营养关系连结成的链状序列,称为食物链。
5.食物链因食性不同可分为四个类型:1>.捕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它是以死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食物链.3>.混合食物链.4>.寄生食物链.(以寄生的方式)。
6.食物链结构的特点:1>.在同一食物链中,常包括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同的多种生物。2>.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3>.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种类型的食物链比重不同,在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净生产量的大部分进入腐食食物链.4>.在任一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
7.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受到人类的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是食物链加环,即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增加系统的物质转化利用途径和经济效益。
8.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1>.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保持永续利用.2>.系统保持生态平衡.3>.系统具有多样性与稳定性.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1.农业生态系统(Sa)的物理意义:投入单位标准煤所带来的能量损失.其值为农业系统中投入的总能量减去农产品输出的总能量,除以农业投入能相当
于标准煤的重量(公斤)即Sa=(投入总能量-产出总能量)/投入能相当标准煤重量 投入总能量:(焦耳/公斤)
2.农业系统熵的农业意义:当农业系统能量产投比大于农业系统熵的负值(或绝对值)越大,农业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就越高;当农业系统能量产投比小于1时,产出能低于投入能,农业系统熵值为正,表明农业系统投入能中部分被无效耗散,或存在着能量浪费。评价能量浪费的指标是能量无效耗散率(R)。即R=(Sa/29.3×10的六次方)×100‰ 29.3×10六次方(焦耳/公斤)为标准煤热量。
3.太阳能:约百分之50的可见光,约百分之43的红外线,约百分之7的紫外线。
4.食物链上能量传递的1/10定律:大致1/10转移到下一营养级,组成生物量;9/10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和呼吸及排泄。
5.初级生产:自养者的生产,即系统中各种绿植物和光和菌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
6.次级成产:异样者的生产,即系统中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的物质生产。
7.初级生产力与光能利用率较低的原因:1>.漏光损失(包括光的反射和透射).2>光饱和限制.3>.呼吸消耗.4>.环境条件及生理状况限制.
8.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4>.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9.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库存量:某阶段末期,生物的现存量。
10.水平衡: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平衡是靠世界范围的(蒸发)和(降水)来调节的。
11.磷的地质大循环: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储存库).岩石(分化
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经生物小循环进入地壳大循环,其支路也有两条:一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二是磷受水的侵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1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3>.实行农林牧结合.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1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四种。{物理信息:(1>.光信息。2>.声信息。)}
14.边际平衡原理:边际平衡原理以产品的边际产量及其边际收入与资源投入的边际用量及其边际费用作为立论的基础。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1.生物种:凡是在一定空间.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习性,并且互相交配繁殖后代的同一个种的一个个体。
2.种分布格局:1>.均匀型,2>.随机型,3>.成型。
3.出生率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大出生率,也称绝对或生理出生率,它是种在最适合条件下的出生率;另一种是生态出生率,也叫实际出生率,它随种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4.种年龄结构的类型:种年龄结构常用(金字塔)来表示,它是从下至上的一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成的图,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5.存活曲线:是一条反映种个体在各个年龄级的存活状况的曲线。
6.内禀增长率(生物潜在增长能力):当种的年龄组成固定时,种就会有一个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生物潜在增长能力。
7.种数量变动的可能方向:1>.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即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增减。3>.由于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活动干扰破坏,种衰落,甚至灭绝。4>.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即种大发生或种爆炸;种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数量急剧下降,即种崩溃。5>.由于种种原因,种进入新的且适宜生长繁殖的地区,种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渐稳步扩展,即生态入侵过程。
8.生物种之间的正相互作用:1>.原始协同(是指两个种互利共生,但二者并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使离开协作,双方仍能独立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且达到了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之程度的一种共生现象。),3>.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的共生现象)。
9.种的适应与对策:1>.形态适应,2>.生理适应,3>.生态适应。R—对策者(周期短) K—对策者(周期长)
10.造成小落形成的原因:1>.生态分子分布不均匀性,2>.落内部环境不一致性,种间相互作用关系,3>.植物种类本身的生态生物学特点。
11.落稳定性的特征分为七个方面:1>.一致性,2>.持久性,3>.惯性,4>.弹性,5>.振幅,6>.循环稳定性,7>.轨迹稳定性。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
1.生物圈系:指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的界面上,生物有机体构成的具有生命和再生能力的圈层。
2.作为一种外套的生物圈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有大量液体水的区域,有水才有生命;2>.它从外界获取能源,即太阳是其最重终的能量源泉;3>.它多处于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交叉的界面上,只要有阳光,有水及有固.液.气态彼此界面的交叉点,就有生物的存在。
3.生态因子:在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命活动的
因子均称为生态因子。
4.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生长发育好,在荫蔽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5.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6.耐阴植物: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
7.生理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在可见光区,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红光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吸收。
8.根据植物的光周期性,可将植物划分为四类:1>.长日照植物;2>.短日照植物;3>.中日照植物;4>.中间型植物;(在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带,一般长日照植物不能开花结实;
9.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1>.变温能促使种子的萌发和种子的发芽率;2>.变温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变温与开花结实;4>.变温与产品品质;。
10.积温分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两种:1>.活动积温(活动温度的总和);2>.有效积温(即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与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如上例的积温(≥10℃)为(18-10)×7=56℃ 。
11.喜凉作物要求的温度较低,最热月平均温度14℃以上的地区,春小麦可稳定成熟,11℃—14℃的地区成熟不稳定,低于11℃的地区则不能成熟。
12.土壤反应:指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通常用PH值表示,PH<5.0为强酸性,PH值在5.0-6.0为酸性,PH值在6.5-7.5为中性,PH值在7.5-8.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13.酸土植物:指只能在PH<6.5的酸性土壤上的植物,它们在酸性土壤或钙质土上不能生长不良,也叫嫌钙植物,如铁芒萁,石松,茶树,油茶等是较典型的酸性土壤植物。
14.生活型:不同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趁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
15.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认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趁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
第七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
1.自然资源: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农业资源,可进一步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2.可更新资源:是能连续不断地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3.不可更新资源:是缺乏补充和更新能力,或者其补充和更新周期相对于人类经济活动来说时间太长的自然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燃料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
这会资源:是直接
来源于社会的农业资源,包括工业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
4.影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1>.森林覆盖率下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漠化加剧;4>.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5>.生物物种灭绝加速;6>.耕地面积逐年减小。
5.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合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臭氧,二氧化氮,醛类,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