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新酒,是喜是忧?
——评《新水浒传》
建八二 楼吉昊 2008010043
自从《新水浒传》高调亮相银幕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争论就没有完结,称赞与叫骂皆而有之。这与它的“姊妹”——《新三国》的处境颇为相似。笔者将之冠名为“旧瓶装新酒”。 “旧瓶”在于《新水浒传》电视剧的题材出自古典名著《水浒传》,而“新酒”在于电视剧的内容的各方面都被打上了强烈的时代烙印。“旧瓶装新酒”到底是推陈出新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呢?笔者认为问题并不单纯在“旧瓶”或是“新酒”上,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装”和如何“卖”。
(一)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白这“新酒”与“陈酿”的不同之处。
一)情节相左
如果细究,在这86集的《新水浒传》中,与原作相左的大小错误有不下百处。此处暂列举如下
几处:
一、关于宋江:
1、在清风山,宋江等人将奉命征剿清风山的霹雳火秦明生擒,当他劝秦明投降遭到婉拒时,便派人假扮秦明,穿其衣帽,骑其战马,拿其兵器到青州城去杀人放火,栽赃陷害秦明,迫使其不得不投降。其幕后主使是宋江而非刘唐,其实明眼人也知道刘唐没有这种觉悟。
2、宋江为得破连环甲马之法,先派时迁盗窃了徐宁家祖传的雁翎甲从而将徐宁骗了出来,后又派人化妆成徐宁在城中烧杀掠抢,故技重施,逼得徐宁只得投降。而非电视剧中所说将徐宁家小接到梁山后徐宁主动归顺。
3、宋江为了让美髯公朱仝上梁山,乘朱仝带着小衙内(小衙内为知府之子,当时年仅四岁)玩耍之时,先将朱仝调开,然后指使李逵残忍地将小衙内的头颅劈为两半,逼的朱仝走投无路只好上梁山。而非电视剧中所说的是李逵失手将小衙内摔下悬崖。
总体而言,导演修改剧情,目的在于美化宋江。看过原著的观众都知道宋江其实有他残忍的
一面,必要的时候也杀无辜。套用同学的一句话说:“宋江见到谁,谁就得做强盗”,其中必有宋江 “高明”的手段。而这与大多数人心中仁慈的宋江的形象相左,恐怕也与编导心中的宋江相左,所以必须美好。
二、关于卢俊义:
卢俊义是河北大名府富商,武艺高强,但只是一个在野的“员外”。电视剧里却借吴用之口编纂了一段“护国将军”卢俊义单骑救主的故事,目的在于突出卢俊义的显赫身份和英雄气概。但细细考究实在是言过其实。
三、关于吴用:
《新水浒传》中的吴用腹黑味道太重,很多语言设计的很矫情,没有好汉的气概。最突出的就是电视剧编纂了吴用、林冲上二龙山那段。可以说吴用的话句句带刺。如孙二娘给林冲到酒到撒了,分明是因为林娘子的事情,心事重重失手倒多了,吴用却借着倒酒的话题,暗示酒里有药,挑拨事端,搞得大家见面就不愉快。吴用还明目张胆的告诉二龙山的好汉们,梁山不但对抗官军,一样兼并周围的小山寨,如此明白的挑衅,如何不让好汉愤怒。
二)添加言情桥段
新水浒传最大的特莫过于添加了大量言情桥段,有人戏称其为“二流武侠加三流言情”。由于水浒中女性角较少,导演煞费苦心,充分挖掘每一个女性的背景,并渲染她们与梁山好汉的故事。
一、英雄多情
1、鲁智深与金翠莲
在原著中,鲁智深与金翠莲父女的相遇总共两次, 对话也极其简洁,只是表达鲁达的仗义与金翠莲的答谢。而在《新水浒传》电视剧中,编导凭空给鲁智深加入了似有似无的感情戏,主要表现在金翠莲为鲁达连夜缝制鞋袜并在鲁达出家后,几次到文殊寺去探望鲁智深。
2、燕青与李师师
原著中燕青与李师师结拜为异姓弟,而在电视剧中被编导发挥为拜堂成亲。最后燕青辞别卢俊义后四海为家而李师师同样辞却皇帝,翩然而去,让观众回味无穷。
二、巾帼专情
1、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三位女性,根据原著描写除了扈三娘外都长相唬人。而在新版《水浒传》中,孙二娘不仅长的清秀,而且还被凭空添上了一段悲惨的身世。为了突出她与菜园子张青的爱情故事,那有名的人肉包子也变成了自我保护的幌子。同时添加的武松与张青夫妻二人打斗的场景,用一种恶俗的方式把他们夫妻生死与共的爱情推向了高潮。
2、在一百单八将之外还有一位女中豪杰,就是没羽箭张清之妻琼英。原著中,张清在征方腊时战死于独松岭,给琼英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后琼英将其抚养成人,取名张节,成为抗金名将。但在新版《水浒传》中张清战死沙场,琼英也跟着殉情了,场面渲染的很是感人。
三、“淫妇”痴情
《水浒传》小说中有三个著名的淫妇:阎婆惜、潘金莲和潘巧云。原著中对以上三位持鲜明的否定态度。而在电视剧中她们摇身一变,成了勇于追求爱情、敢爱敢恨的痴女子。
1、阎婆惜从原著中贪恋钱财的娼妓变成了爱慕宋公明为人的痴情女子,并通过“不懈追求”成功嫁给了宋江。
2、当然最突出的还是潘金莲。首先编导为潘金莲被迫嫁给武大郎埋下悲惨身世的伏笔。然后渲染嫁与武大后,潘金莲如何独坐镜前默默哀叹。再到见到武松后,重新收拾起被尘封已久的妆盒,脸上流露出一种向往的表情。即使后来与西门庆私通,被王婆唆使毒死武大,到最后惨死在武松刀下,整个过程中编导都时不时为其加入很多细腻的心理描写,突出其对爱情的渴望与勇敢的追求。甚至最后为王婆挡那一刀,似乎也是编导有意为之。想要告诉观众,潘金莲是敢爱敢恨却不贪生怕死的女子。
虽然很多言情片段看着“感人”,但是严重拖累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新水浒传》情节更加拖泥带水。
三)加入有悖于原著的主观解读
笔者以为有悖于原著的主观解读包括两种,一为不符合历史常识,不小心嫁接了现代场景。二为编导为了某种目的有意为之。前者多为失误,后者则需要深究其原因。
一、不符合历史常识
1、《新水浒传》开篇,入云龙公孙胜剑指宋公明,场景为一片玉米地。而细心的观众会发
现,玉米并非中国原有!水浒故事发生在公元1100-1200年期间,而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公元1500-1700年。
2、林冲当八十万禁军教头时有一段训练士兵的场景,其场面颇像现代军队障碍跑、匍匐训练。而在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是格斗。
诸如此类错误,仔细还会发现一些。
二、编导为了某种目的有意为之
1、在电视剧中原著开篇的“洪太尉误走妖魔”变成了公孙胜给宋江讲的一个故事,而且公孙胜也并非有法力的道人,他的把戏被宋江当场揭穿。
2、原著中公孙胜与高濂斗法的描写很精彩,有如《三国演义》中千军万马的描绘。但到了电视剧中就变成了斗八卦阵,而且高濂的八卦阵真的是摆了一个八卦的平面,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3、“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成为吴用、公孙胜的把戏。只是为了服众,为了让宋江顺理成章的坐头把交椅。
单凭以上几点就能充分说明编导在有意去除“迷信”,还原一个无神的世界。虽然初衷并不坏,但却是使全剧失不少。
四)演员偶像化、符号化
新水浒传潘金莲吻戏演员偶像化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块金字招牌。在《新水浒传》中,男演员大都英俊帅气,即使原著中其貌不扬、“面黑身矮”的宋江,电视剧中也选择了长相帅气的张涵予来扮演,晁盖由香港影星吕良伟扮演,公孙胜则由井冈山来扮演,柴进由黄海冰扮演,更不用提燕青等人了。至于《新水浒传》中的女性,一个个更是青春靓丽。潘金莲由甘婷婷扮演,李师师则由台湾女星安以轩扮演。
而符号化则是一些配角的形象与原著不符,比如卢俊义,在原著中卢俊义双目有神,身高九尺,威风凛凛,仪表如天神。而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卢俊义应该是一个老爷的形象,所以导演就自然安排了。虽然与二十年前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的电影不同,但如此宏大的巨作还是不免落入符号化的窠臼。
总结起来,这些方面的改变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观众的需要。这个
时代,各种肥皂剧充斥于耳边,人们(特别是年轻观众)早就习惯了风花雪月、生离死别的渲染,拖泥带水、的对白。就是那些自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如《汉武大帝》)都不能幸免于渲染一下有悖于正史的戏剧场景(可能基于野史)。而《新水浒传》的初衷就是要走“亲民路线”,所以更要迎合观众的“口味”。
(二)
但仅仅区别“新酒”与“陈酿”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装酒”的过程,其中就涉及到纸质文本与图像媒体的区别。
图像媒体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从各个角度触及人的感官,使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信息。
纸质文本通过文字这种单一的视觉媒介传递信息,其中还要经过人脑对符号的理解和图像化转换。
相比之下,图像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所以更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快节奏的生活。但是笔者认为,纸质文本有图像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留白”。图像媒体每秒钟都会有
大量信息输出,从多方面你的感官,使你没有时间思考。而纸质文本却不同,读者可以掌握主动,从文采、意趣等各方面去吸收,而从符号到脑海中图像生成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读者的再创造,正所谓“千人千黛玉”。
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新酒”要装到“旧瓶”里面就必须处理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装”的过程。
笔者认为原著《水浒传》虽然很详细,但是笔法上依然有很多“留白”。而电视剧《新水浒传》则在很多地方用力过度,事无巨细都向读者交代,且不说那些部分是否符合原意,“过满”的情节已经让人觉得拖泥带水,索然无味。
当然《新水浒传》也具有图像媒体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贴近大众。迎合“读图时代”“浅尝辄止”的需求。
(三)
最后我们看“新酒”如何“卖”,也就是“新酒”的“卖点”。
笔者认为《新水浒传》的目标众为年轻人。其理由,我们可以从第一部分“新酒”与“陈酿”的区别中窥视一二。首先年轻人对原著文本的理解较浅显。其次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变化。再次,《新水浒传》人物的偶像化设计和大量言情部分的加入都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笔者认为《新水浒传》与原著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的“卖点”。在这个信息时代,“草根文化”已逐渐深入人心,“草根”既是对“经典”的追求也是对“经典”的背叛。他们对《新水浒传》的审视、批判其实也是对《新水浒传》的宣传。
总体来说“新酒”的装入是对“旧瓶”的经典特质的背离,对快餐消费文化的迎合。有人会批判其亵渎经典,笔者认为这大为言过其实。21世纪名著改编已经不再如从前,不再需要坚守名著中的精神家园,它们已经成为商人资本逐利的对象,成为市场的风向标。而真正的经典如《红楼梦》(87版),更适合被收藏而非复制。这些“千奇百怪”的改编电视剧也为观众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进一步丰富了“大众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积极正面的作用。
笔者认为名著改编应该讲究度,但这个度的松紧却因人而异。在时代背景下,适时放宽这个
度也未尝不可。其次每次名著的翻拍都会多少吸收过去的经验,并发展自己的特点,这本是一件好事。正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被多次翻拍,在比较中才有进步的动力。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影视人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程度还是应该向日本等一些国家学习,看看他们在拍历史剧的时候的严谨,如何进行人物选角,如何进行情节处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