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浅析《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悲剧命运
高菊西北师范大学新水浒传潘金莲吻戏
摘要:在以重点描写男性人物的《水浒传》中,作者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其中潘金莲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形象一直都是负面的,是“淫妇”的代名词,是一直被谴责的对象。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一方面是她的个人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封建社会文化的压迫,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使她一步步地走入绝境。
关键词:潘金莲;命运;悲剧;叛逆
在《水浒传》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潘金莲无疑更具有代表意义,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与《水浒传》中的其他男性形象相比,潘金莲只是一个小人物。小说中对潘金莲的着墨并不多,但通过“反抗张大户”“挑逗小叔子”,“私通西门庆”,“毒杀武大郎”这四个主要情节,精彩并真实地刻画了潘金莲的行为、心理以及性格。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那么,造成潘金莲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自身因素
造成潘金莲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叛逆的性格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能够改变其性格的,改变了性格也就改变了命运。尤其对封建制度下的女性而言,压抑的环境,使她们的性格随着环境、地位、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但不可否认,塑造性格的主动权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水浒传》是这样推出潘金莲的:“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作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从这几句概括性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潘金莲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正因为她长期生存在这样受压迫的环境中,使她的性格中存在一定的叛逆性。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女性的叛逆性格更是无法忽视的。她们的叛逆性格比男性更突出、更鲜明,采取反抗的方式就越直接,社会环境给予的压制就越强烈。潘金莲性格中的叛逆性在经过长期的压抑后,终于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全面爆发。在她的整个悲剧命运中共有三次叛逆,也正是这三次叛逆使她最终走向深渊。
1.反抗张大户
一个面容姣好的婢女,自然而然会成为窥视的对象,“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使女只是去告诉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分钱,白白地嫁与他”。在那个时代,
主人收用使女是社会惯例。而使女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呈现为三种选择:一是主动献身,自愿依附,换取财富;二是自身不情愿,但迫于主人的身份压力只好就范;三是誓死不从,勇敢反抗。潘金莲既不借助相顺势攀援,又不在强势的主人面前低头就范,而是勇敢反抗,但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她的反抗注定是失败的。
2.勾引小叔子
《水浒传》中是这样描写武松的“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骨建筋强”。潘金莲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英俊威武的身姿,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可以想象,长期备受压抑的潘金莲在看到武松时,心中是何等的悸动。
3.通奸西门庆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相遇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关窗举动所引起的,内心空虚寂寞的潘金莲遇到了阳谷县第一大恶人、第一大流氓西门庆,潘金莲的全部生活由此改变。不可否认,潘金莲的“堕落”“荒淫”,是与王婆、西门庆的“合谋陷害”有关的。通过书中的描写,看得出王婆真是费尽了心思、绞尽脑汁,那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这对于潘金莲来说真是无法逃脱的天罗地网了。当然,潘金莲与普通人一
样有着自己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而这恰恰就是王婆和西门庆的突破口。
(二)面对情欲时的盲目
潘金莲的、弑夫的行为是被世人所不耻的。但是从人类的本性理解,她之所以做出上述行为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无法像现代女性一样自由生活。潘金莲和武大郎之间不仅缺乏正常的性生活,感情交流方面更是无从谈及。在漫漫长夜中,潘金莲所忍受的“性寂寞”和情感上的空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对于一颗年轻而悸动的心来说,这种煎熬对潘金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女人在面对情欲时是盲目的,潘金莲在遇到武松时,被武松所吸引,希望与他有肌肤之亲,奈何武松却不为所动。武松的拒绝更加猛烈的点燃了潘金莲内心对情欲的渴望。乃至在遇到西门庆时很快被其吸引,彻底地丧失理智。
二、社会文化的压迫
一方面,潘金莲的悲剧始于张大户强迫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为妾。她因不屈从于主子的纠缠,而被主子以报复心理嫁给了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但作为一个使女,她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无法主宰,更谈不上婚姻自主。她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摆脱主子的纠缠,但却摆脱不了强权社会强加给她的不合理婚姻。在这一点上,她是无辜与无助的。封建宗法制度赋予女性在婚姻上只能“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可以休妻,妻子却不能弃夫。武大虽可怜,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具有决定权的。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湖南:岳麓书社,1988.
[2]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M].郑州:中州文艺出版社,1981.
[3]王志刚.性格决定命运[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