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
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
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
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
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
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
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
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
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
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
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
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
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
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
娱乐节目有哪些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
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
楼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
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
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彩的娱
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
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
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
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
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守岁虽只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但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如宋人袁
文在《瓮牖闲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
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上了年纪的人守岁,是“辞旧岁”,为的是守住即将过去一年中的最后时光,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一方面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为了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
时光,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
为夜半时分。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是守岁时的情景。通宵守夜,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守岁
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既有对如水逝去的
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