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王鑫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几年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中受到观众的欢迎,文化节目 是在新媒体形势下产生的。本文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入研究文化节目下的语言类节目的传承与创新,并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探索创新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文化类节目;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 (2019 ) 22-0042-01
—、弓I言
如今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一项媒体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互 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 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 的应用促进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革新。新媒体的产生促 进了文化类节目在当下传媒环境的传播,也使传统文 化类节目拥有了新的形式的传播路径。最近几年文化 节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断发展变化。
新媒体的加入使文化类节目有了新的活力,而这种新 的活力对文化类节目也是一种新的变形,文化类节目 的演变更适应今天的大传媒环境下受众的审美和形成 良好的社会口碑,所以受到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欢迎和 喜爱。文化类节目在丰富的电视节目类型中具有独特 的个体特,它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内涵。因此,深入研究文化节目的创新形式和内容价值,研究 文化类节目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节目更好地发挥其 社会功能,以传统文化唤醒受众的文化意识,激发对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以实现作为电视商品的文化类 节目和经济效益的双贏。
近几年,国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 国。从文化角度出发,主流媒体所承载的电视文化深 深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和认知。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文 化力量,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在新媒体髙速 发展的今天,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以及技术的日新 月异,其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重 要的作用。中国汉字和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 表性的标签名片,是中华文化内涵的重要承载。把汉 字、成语、诗词、美文佳作、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体相结 合,给传统文化注人时代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借助新 媒体灵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实现更 有效的大众传播,这种趋势演变成了当今热播的电视 文化类节目,这类节目不仅具有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还 具备文化普及的传承性以及普世价值的教育性,以中 国汉字或中国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 创新节目思路和表现形式,在轻松娱乐与情感体验的 竞赛氛围中向观众传递和普及文化知识,唤起人们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类节目主要有《朗读 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汉字听写 大会》等,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贏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口碑。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想提高大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 明素养,新时代尤其要注重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优 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在节目中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因其自主性、参与性、互 动性和时效性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新媒体传播优 秀的传统文化,优势是其他传播媒体不能比拟的。网络社交媒体不但提高了节目的传播速度,特有的交互 性使观众的参与度空前增加,同时,人际传播方式保障 了更为广泛的大众传播特性,借助新媒体的特点更好 地挖掘和传播节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创造更加符合 现代观众审美的电视文化形式,是当前以电视为代表 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有效形态。[1}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到今为止已经是第四季 了,该节目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诗歌文 化的展现。节目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借 助差异化节目内容传播正能量,二是将新媒体与传统 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中国诗词大会》以传统诗 词作为传播介质,是一档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汉语言文 化为宗旨的原创本土文化类节目。它是根植于中国传 统文化土壤、富有中国特的原创电视节目。该节目 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原创节目的吸引力,通过全 方位的视角带领观众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2]我 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电视文化类节目以多民族传统 文化为切人点,让观众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 承,坚持走电视节目自主研发的本土原创道路,中国文 化充分体现在节目内容和
形式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用传播手段把中华传统文化输出国门,创造出国人自 己的文化品牌。
除了《中国诗词大会》之外,还有《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在2018年春节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其突破旧的 思维藩篱,为经典诗词赋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将文化 类综艺节目与音乐节目跨界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诗 与歌的视听盛宴。《经典咏流传》从内容选择到形式 构造再到价值传达,对美学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其在一 众诗词类文化综艺中独树一帜。在节目的宣传和推广 方面,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传递文化精神(下转第丨〇9页)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 目成果,项目编号:G H16156;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互联网+’背景下融媒人才精准培养
娱乐节目有哪些模式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G JX2017D55
42
第10卷第22期2019年11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 f News Research
Vol.10No.22
November 2019
人” “诚信安丘”等专栏,得到了安丘大众的广泛关准,实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所以,广播电视台 要有自己的官方账号及宣传渠道,无论是节目内容还 是舆论引导,都要以官方账号公布为准,切实做好新闻 舆论引导工作,正确宣传新闻内容。
第二,以藏私为新方向,促进电视台转型。广播电 视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自身的转型,才能拓 展自身的传播空间。当前,各大电视台都在逐步进行 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社会公众愈加依赖网络渠 道观看国内外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台应在复杂的传媒 领域中重新定位自身的受众范围,才能确定今后的发 展方向。~现如今,大众多是以家庭为生存单位,在家 庭环境中借助互联网与手机等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新型媒介的广泛性与移动性特点,让用户能在家庭之 外的环境也能感受到藏私的意味。藏私,比对大众化的 信息资源更能满足手中的需求。广播电视应认识到藏 私的价值,在公共空间建立中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个人 资源的家庭共享,让用户能在办公室、公共服务结构等 地方,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丰富的个人藏私,并在电视媒 体上开设客、微博、问卷调查、论坛、QQ聊天等,进行 信息共享与在线评论。例如,当前CNTV的《复兴论 坛》就包含了多种子栏目,能满足大众对民生民情、军 事在线、热点话题、时尚论坛等资讯与讨论需求,为不 同爱好与不同体的社会个体提供交流空间。用户可
(上接第42页)和价值。⑴节目中主持人除了开场、上 场诵读古诗词,对经典传唱人并没有过多介绍,点评嘉 宾的评语也十分精练简洁,基本都是围绕古诗词展开,
一段典故、一段人生经历便取代了诗词的评点。整个舞 台和时间都让给了音乐与诗词,没有其他内容掺杂其中,更加纯粹自然,让观众得以将这些诗词吟唱,细品慢嚼。
2018年比较火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是央视推 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 担当制作人。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向欧洲输出的原创 电视节目模式。制作播出方式是央视与爱奇艺、腾讯 互相援手,取长补短,央视采用“1+N”的传播模式。在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方面,也采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的方式传递文化精神和价值。节目密集播放宣传片 和衍生周边产品,线上利用、微博公众平台扩散话 题,通过社交平台、视音频平台提高节目知名度,融入 百姓生活。在节目播出时,根据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 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实现了季播综艺 的媒介融合创新。节目依托强大的技术团队,有效融 合资源与技术,打通了传播脉络,实现了一次原创节目 的完美制胜。媒体肩负着社会教育、推动文明发展、促 进文化传播等功能和责任。语言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 应该充分利用全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观众直接参 与节目,实现电视表达的全民性和电视传播的广泛性。
三、创新模式保持节目的活力
当今,传统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档电视节目 如果想要受到观众喜爱,取得较高收视率,就必须通
过 创新来保持节目的活力。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很多电视台也随之播出了很多内容相似、形式 模式雷同的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节目雷同化的现象 会影响节目的质量,从而使语言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失 去严肃性。盲目的跟风雷同会导致节目制作组的创新 动力不足,节目缺乏创意,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以在线进行评论与发表意见等,增强用户对栏目的认 同感,并优化用户的节目体验,提高其节目参与度。[5]
四、结语
广@1¥^见台不能脱离时代的环境,要紧跟受众的 需求,加快信息资源宣传速度以及拓展传播渠道,借助 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打造新型媒体,以满足公众多元化 需求,坚持“党媒姓党”,实现广播电视台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
[1]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台打造新型媒体拓展传播空间[J].
视听界,2017 (01 ):6-7.
[2 ]王强.流动的藏私: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新媒介中公
共空间的构建[J].编辑之友,2014 ( 11):54-57, [3]曹蕾.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电视台转型路径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9 (02):67-69.
[4]李川.全面促进媒体融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成 都市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
刊,2015 ( 11):24-29.
[5]刘雪玲.广播电视媒体提升社会效益的路径探究——以
山东省安丘市广播电视台为例[J].中国市场,2018
(21 ):107+109.
作者简介:佐新宇(1986 —),女,辽宁抚顺人,硕士,中级编 导,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失去新鲜感,达不到推广屮国文化的目的。因此,语言 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意是关乎自身存亡和未来发 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文化类节目面临巨大的压力和 挑战,要想保持节目的生命力,就需要在节目中传播优 秀的传统文化,融合文化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注重对 优秀文化的引领,从而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进步。
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要想不断创新,应该以中华 民族优秀的本土文化为契机。任何民族都有属于自己
的文化基础,电视节目会受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环 境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作为节目 创新的源泉。因此,在重视受众的需求的前提下,将我 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目,体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成 为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重要保障。[4]
四、结语
在球化的今天,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基于这 样大环境,中国电视媒体应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与传 播的使命与责任,借助电视媒介,根据多元化的中国文 化,制作和传播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陈硕,李昭语.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研究
[M] •长春:东北师范出版社,2017:45-55.
[2 ]陈硕.《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流文化传播模式与价值实
现[J].出版广角,2017 (12):69-71.
[3]李新蕾“和诗以歌”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学传承新探
究——以《经典永流传》为例[J].戏剧之家,2019
(3):75-76.
[4]王岩.语言学视角下语言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研究[M]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35-48.
作者简介:徐瑶(1984— ),女,山东威海人,博士,副教授,研 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10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