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循环与雾霾
水气循环与雾霾
2016-12-19 11:20阅读:5,743
作者:***
一、为什么“突然”进入雾霾模式?
二、霾被吹到哪里去了?
三、水气循环:微循环·自循环
四、重霾轻雾,难识雾霾
五、地下水是水气循环系统的根基
六、循环系统突变之关节点
七.从自循环看选择明天
八、恢复自循环系统为根本之道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持续雾霾频繁发作,严重劣化生存环境,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人们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雾霾究竟是怎么回事?
X
图1.雾霾中的孩子(本文图片主要选自网络,谨说明并致谢。)
切身之痛于霾灾肆虐,理当把雾霾说清楚。只要生活于这片土地,没有人能够置之度外。
本课题研究定位:从哲观、境界、规律、思路上认识雾霾。
本课题研究方法:在常见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步步追问,究根循本。
发现问题是认识的起点。怎样发现问题?——看见我的看法。我们就从提出一个个问题开始,争取逐步接近认识雾霾真相,明白真实存在。
一、为什么“突然”进入雾霾模式?
2013年起,我国中东部地区突然遭遇雾霾困扰,人们纷纷寻求解释。关于重污染天气成因,权威部门的解释为: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
第二,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是直接原因。
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同时也是社会共识。没有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就不会有灾害性雾霾;如果一直刮风,雾霾也不能聚集。
问题在于,把严重雾霾归结为上述根本原因加上直接原因,似乎还是不能解释“突然”。
图2.北京2010-2015年逐月空气质量图。(绿AQI指数为1-50,一级优;黄为51-100,二级良;橙为101-150,三级轻度污染;红为151-200,四级中度污染;紫为201-300,五级重度污染;紫红为300-500,六级严重污染。)
北京市2010-2012年五级及以上重污染天数分别为6天、5天、4天,而2013-2015年每年都为55天。
先看“根本原因”——排污量并没有“突然”成倍剧增(按照统计排放总量逐年略有下降):
按照公布数据北京市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735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4%;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比上年分别下降了7.25%、6.29%、4.30%、3.80%。
河北省2013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2.09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1%;上述四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4.20%、6.17%、2.90%和3.51%。
天津和各地多年同比数据的趋势基本同样。
对于能源结构、违法偷排、环境监管等问题,以及公布统计数据准确度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关注和研究。故本文暂不讨论,我们在这里主要讲新的方面、新的问题。应该说,有能耗总量在,排放量不可能在短时内成倍猛增。
再看“直接原因”——2013年以来的气候并没有“突然”反常。
北京及华北地区的气候,近年来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剧烈变化。各种气象条件中,除了季节和昼夜的规律变化之外,变量最大的是风力和降雨。2006年至2012年,北京年平均风速皆为2.2米/秒(2010年为2.3米/秒)。2013年年平均风速2.1米/秒,2014-15年,风速减4%。近几年降水量数据有几种,大致看2013较常年偏少或持平,14、15年较常年增多。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底《霾从何来》报道,研究雾霾的科学家也感觉很困惑:“为何最近两三年明显感觉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其跳跃式的演进方式甚至已经超越了循序渐进的经济增长曲线,难道污染也有加速度吗?这也是科学家在苦苦追索的问题之一。”
雾霾问题很复杂,都在“苦苦追索”。我们首先要正视存在,要提出问题。疑问之处,正是发
现之机。
1-1.为何重污染日数逆势骤增若干倍?
雾霾和雾的区别
逆势、骤增——毕竟监管和治理力度在逐渐加大,还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替代,按理说污染程度应该是逐步减轻,但是,实际情况却反向发展,确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1-2.为何重污染由点到面,弥漫为大范围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