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50-200)
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
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1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 ,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同年7月未经 “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共8条,规定两国人民来往、居住、经商自由。在有关侨民的第五、第六、第七条款中,正式准许华人自由赴美及美予中国侨民以最惠国人民待遇二款。但不排除禁止华人加入美籍的禁令。同年,清政府批准该约。此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向美国移民的自由,推迟法案的通过。1880 年中美签订续修条约,入美华工受到限制。
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
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发动侵台战争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事后,英方借此为由对清政府多方施压,企图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并于1876年13日与中方签订了《烟台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皇俄国以共同防御日本在亚洲的霸权为名,诱迫清朝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犯俄国或中国、朝鲜时,中俄共同出兵互相援助;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
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三省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大陆政策: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对清政府提出的一项侵略政策。1898年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 “势力范围”的争夺。于是美国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很多无理要求利用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西姆拉会议:1913年10月,中英两国代表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会议,讨论西藏问题。会上,英国方面曾唆使西藏地方代表提出西藏独立等要求,为中方代表驳回。英国
代表则提出所谓“调停约稿”,约稿试图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试图把西藏划分为内、外藏,外藏实行自治。经双方交涉,约稿作了很多修改,中方代表被迫以一个人名义“划行”。由于该约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北京政府及中国与会代表旋即宣布否认该约。会上,英方代表还背着中方私下与西藏地方代表秘密换文,两方还单独签订所谓“西姆拉条约”,英方代表麦克马洪擅自划定中国与英属印度的边界线,把中国九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英属印度。中国政府当即宣布未经中国承诺的条约皆不承认,因此,英国与西藏地方代表签订的条约和所划定的边界是非法无效的。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的称谓。事情缘起中苏在中东路的控制权问题上产生的严重分歧,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反苏反共政策的激化,东北当局采取断然措施,以武力接管中东路。但由于对敌估计失误,东北军在面对苏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下一败涂地。在美国调停下,中苏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结束冲突。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简称《中美商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
持和援助,于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南京签署该条约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由於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
二、简答题(250-300)
1.简述清末宗藩体制的瓦解过程
晚清以前,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体系为宗藩体制,中国是宗主国,周边小国中有一批
被视为藩属的属国,其他国家则为外国。(2分)属国要对宗主国承担朝贡义务,其君主要
受宗主国的册封;宗主国则对属国提供保护。外国与宗主国之间则只存在通商往来,没有朝
贡义务。(2分)
第一次战争之后,这种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一些属国与清朝之间的宗藩关系因各种原因而开始松散甚至中断,清政府则被迫与更多的国家进行宗藩体制之外的外交来往。
(2分)1873年,中日之间就琉球问题开始进行交涉,1875年,日本政府禁止琉球向清朝进贡,并最终将琉球置于日本的管辖之下。(2分)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又失去了越南这一属国;中日战争后则失去了朝鲜。其他一些属国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停止了与清政府的关系。随着越南与朝鲜这两个最重要的属国的丧失,传统的宗藩体制宣告瓦解。(2分)
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后果
原因(1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2)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3)中国封建落后,清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4)朝鲜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
后果
4.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后果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5.试分析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以及后来的南京临时政府都采取了避免同外国人发
生冲突的对外政策,(1分)表示承认革命之前清政府同各国签订的条约,继续偿还赔款和
外债,保护外国人的既得利益和生命财产;(2分)同时提出,不承认在革命后清政府同外
国签订的任何条约,不许外国支持和帮助清政府。(2分)
对于这一外交政策,我们应当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革命党人并不是想容忍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孙中山的最终想法还是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把外国势力排除出中国。但鉴于当时中国的形势,革命党人只能考虑对列强作些让步,以求对方的谅解和支持。(4分)中国悬案
其次,孙中山和革命党在对外方针上也的确具有软弱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小,又同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封建的清朝统治;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则仍存有幻想。(4分)
总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集中十分有限的力量来打击封建势力,革命党采取对列强让
步的外交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列强身上,势必造成对列强的要求妥协让步,从而最终导致革命的失败。(2分)
6.简述清末国家外交机构的近代化过程
在清代,中国同藩属国和其他外国的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来处理。(2分)
第一次战争之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通商口岸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的事务。(2分)
第二次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增加,中外交涉事务也更加频繁,清政府遂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名为北洋通商大臣),原有的五口通商大臣也改名为南洋通商大臣。(4分)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完全瓦解。当义和团运动也在八国联军的炮中被绞杀之后,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由此正式形成。(2分)
7.中苏复交谈判及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说明所问问题的事实占10分;指明问题的性质及影响占8分,最后作出结论占2分。
    回答问题要点:
    1、苏联提出对华政策宣言;2、中苏开始进行复交谈判;3、谈判产生波折;4、中苏签订“悬案大纲”,其内容决定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给中国近代以来的不平等外交格局打入一个楔子,有利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和中国革命。
8.试分析20世纪20年代北京政府与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在外交政策的性质内容及效果方面的差异。
1、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成果很小:(2分)
(1)1924年5月《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这个条约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主动提出放弃不平等特权的情况下缔结的,所以它在中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它没有合理妥善地解决中苏间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中东铁路问题、关税问题、外蒙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