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马芸芸
[摘要]抗战时废约外交并非完美无缺,了无遗憾,它甚至还带有弱国外交的烙印,但综观整个废约交涉的得失,我们仍不妨说,其成就斐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战争以来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而且是世界人民共同反抗暴政的意志在国家关系层面上的必然反映。它不仅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它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属于全人类为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人们。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废约外交
[中图分类号)K2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6)03—0066—0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摆脱在旧的国际体系中的屈辱地位。中国抗战时期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外交,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之一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而凝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试就中国与美、英、法三大国的废约交涉问题略陈管见,以祈正于方家。
一、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1年12月,中荚英联合军事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在重庆举行…。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两天后,根据阿卡迪亚会议(Arulia)决议,中国战区正式成立,蒋任总司令心】。同时,美英加大x,J-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在此情势下,重庆国民政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废约外交,抓住了战争给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提供的这一历史机遇。
中国自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始,即步入条约体系时代,中华民族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将争取国际社会援华抗日作为外交重点,废约问题退居次要地位;并且,由于日本侵略矛头首先指向美英等西方大国利益集中的东部沿海各省和长江流域,故继续保留美英的治外法权和租界,有助于增加美英与日本的矛盾。因此,国民政府并不急于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
为诱使中国投降,Et本借废约问题大做文章。1938年1月的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称如若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权益(例如治外法权、租界、驻兵权)。”¨’1939年J2月日本政府与汪精卫集团签订的协议中,也虚伪地表示要“考虑交还租界和治外法权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定时期,日本上述虚妄之辞势必对美英等国形成一定压力。
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议会下院表示,“英国准备于战事结束之后,根据互惠及平等原则,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及修改条约”【5’。随即,美国表示将“在条件许可
[作者简介)马芸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世界史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71。
的任何情况下,和中国政府经有秩序的谈判和协议,从速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一切美国及其他国家根据国际协定而取得的所谓‘特权”“61。翌年4月,中国新任外交部长郭泰棋自英赴美与国务卿赫尔等商谈废约事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关系者,一律废止”,“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战争初期,美、英、荷等国军队在东南亚战场频频失利,而中国军队却在局部地区战绩不俗,并派远征军赴缅作战。中国战场战略地位的日益提升,为废除中英、中美不平等条约创造了有利条件。
鉴于中国已是美英的主要盟国,不平等条约的存在与新的国家关系格格不入,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不应通过以保留特权来维护在华利益,维护利益的最佳途径应是与中国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和发展双边贸易p1。这一建议无疑具有前瞻性,但丘吉尔和外交大臣艾登却保守地坚持部分废约,且建议美英两国在废约问题上采取平行行动,欲以两国共同努力谋求尽可能多地保留在华权益。
中国悬案1942年3月,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约的潮流。正在美国商谈美援问题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表示,希望立即废除旧约,订立新约。4月,宋美龄访美期间在《纽约时报》发表《如是我观》一文,呼吁有关国家尽早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引起广泛关注。由于宋美龄身份特殊,赫尔对该文甚为重视,而美国国内盛行的同情中国的舆论潮无疑是民意的表达。于是,美国务院向英国外交部建议考虑在战时废约。
9月,美国照会英国,指明立即废约可达到三个目的:一、具体的协助中国,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二、洗刷中美关系史上现存的所有不正常事项;三、正式规定美英人民在中国所享的一般权利完全和他们在其他友邦一样。英国复照表示同意¨01。10月初,蒋介石向来访的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威尔基表示:“中国今日尚未能取得国际上平等之地位,故深盼美国民众能了解中国,欲其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平等,应先使其本身获得平等地位始”,明确提出废约要求u”。
10月10日,英美两国经协商后发表声明,宣布立即放弃在华特权。次日,蒋介石向罗斯福、丘吉尔通电致谢。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u“。
中美、中英新约在原则上相同,但具体内容有所殊异,此乃缘于英国在华权益多于美国。九龙租借地问题未列入中英条约,中国政府以照会形式声明保留日后提出讨论收回九龙的权利。
二、中法废约交涉
随着中美、中英新约率先签订,法国作为最早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国家之一,亦无法置身于中国战时废约外交这一时代潮流之外。法中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经历了维希政府、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维希政府时期。1940年6月巴黎沦陷,以贝当为首成立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对待中国废约问题上追随日本,逐步倒向汪伪一边。英美发表废约声明后,重庆方面希望维希政府作出同样表态。但后者为维护其在沦陷区和国统区两边的利益,采取模糊政策,既不愿与英美一致,得罪日本和汪伪,也不愿正式承认汪伪,与重庆断交,故称法国打算在形势许可的情况下从积极的意义来研究治外法权问题。同时,为避免日本误解,又训令驻日大使,向日本政府表示法国目前不会考虑重庆政府的要求¨“。
然而,模糊政策并未维持多久。在日本压力下,维希政府很快作出选择倒向汪伪。1943年2月23日,其驻华大使高思默在与汪伪政府“外长”会晤后公开发表废约声明,这事实上是对汪伪的承
67
认。重庆政府立刻作出强烈反应,次日flPX寸维希政府发出照会,宣布废止中法广州湾租借条约¨副。
同年5月,维希政府与汪伪政府签订归还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的协议,重庆随即向维希政府发出强硬照会,声明此举违背国际法,“所有法国依照中法间不平等条约取得之租界,北平使馆界、上海公共租界、厦门公共租界行政权,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已因法国政府之非法行为,归于消灭,中国政府不再受其拘束。”【I酬但维希政府未予理会,继续与汪伪签署有关协定,重庆政府遂采取果断措施,宣布与维希政府断交,否认法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得之一切权利,同时宣布接管滇越铁路ⅢJ。于是,法中废约交涉因维希政府奉行亲日政策,最后由重庆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废止。
第二阶段,自由法国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予1940年6月成立于伦敦,在中法废约问题上,一开始就与英美保持一致,选择重庆国民政府为谈判对象。由于当时尚未被承认为合法政府,自由法国在废约交涉中始终将废约问题与争取重庆政府对它的承认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941年5月,自由法国遣使赴渝,与国民政府商谈承认问题。基于对其抵抗运动的同情以及维希政府的亲日政策,重庆方面决定以国民党名义承认自由法国的领导机构——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则同意战后考虑放弃法国在华特权问题,表示“注意到了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在1940年7月
18日和1941年6月11日在下院所作的声明,……亦注意到美国政府所作的类似声明。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保证一旦和平恢复,中法两国政府得以处理英美声明所提出的问题时,就立即以与英美同样的精神来研究它们”【181。自由法国的这一谨慎态度,其一是由于自身尚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其二则是不愿轻易放弃在华权益。
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后,自由法国意识到在华特权将不可避免地被废除,遂于1943年4月派遣顾亚发赴渝就废约问题主动与国民政府谈判,目标是把废约问题与中国对自由法国的正式承认和恢复战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结合起来。该年8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与吉罗将军领导的北非法国抵抗组织实行联合,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该委员会刚一成立,即获美、英、苏的承认¨…。国民政府也发表承认声明,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则进一步表达了尽快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的愿望。
第三阶段,法国临时政府时期。1944年8月,巴黎解放,由戴高乐领导成立新的临时政府唧’,不久便获国际社会承认。3个月后,其驻华大使贝志高将军开始拟订中法关于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草案。戴高乐本人也在致国民政府外长宋子文的信中表示“我特别重视您向法国大使保证的关于处理中法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诚意。在我们方面,您也会看到同样的诚意”【2¨。法方愿意解决法中之间一切悬案,力求恢复和发展法国、越南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三天,中法即签署了《关于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m】,随后,双方就越南问题进
行会谈,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1946年2月28日在重庆签署《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另附三个关于中越关系的协定∞】。由此,中法废约交涉几经曲折终告完成。
三、对废约外交的评价
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新约签订的次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军民书》,流露出极大的欣慰:“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24’郭沫若等知名人士也发表谈话。《中央日报》、《国民日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等均在头版发表社论,对新约给予充分肯定。《解放日报》从1943年2月4日至8日连续五天每日刊载“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特刊”。重庆、成都、西安、长沙、桂林、乌鲁木齐等地各界众纷纷集会庆祝。延安也举行了两万人的游行庆祝活动,朱德等首长通电全国,以示庆贺。
中共中央对废约成就给予了恰当的评价,指出“抗战的发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的坚持、全国军民的卓绝奋斗、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英美苏……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援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使中英美间不平等条约得到废除”Ⅲ】,废约的实现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牺牲奋斗的结果”,是“我国际平等地位之开始”,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成功”,“人民,惟有人民,68
乃是这一光荣史诗的作者”Ⅲj。
中美、中英新约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废约进程。巴西、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等国随即与中国签订平等新约;法国、瑞士、丹麦、葡萄牙四国则在战后与中国缔结了平等新约。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被打破。
中美新约当然有其局限性,其法理作用与实际效果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一段时间)都在华保持极大势力,中美平等带有一种虚幻性。与中美新约相较,中英新约的谈判过程充满更多坎坷,也留下更多遗憾。中国未能将九龙收复,是战时废约外交的一个严重失败,这一点蒋介石本人也不讳言。造成此局面者,一方面固然由于中国仍未彻底摆脱弱国身份,另一方面必须保持与盟国的和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旧”,顾维钧曾就此提醒蒋介石:“在签署中美条约后未能签署中英条约,将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盟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盟国阵线的团结有缺口。”Ⅲ’不过,无论如何,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毕竟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应予以基本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在废约问题上始终保持协调,令世人感觉英美一体。其实,两国间亦存在很大差异。在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等问题上,二者均存在分歧。中美谈判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形成压力,英对此颇多怨言。英美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不只在于两国在华经济利益或国内体制上的差别,更深层的原因是二者对于战后世界的勾画、对于中国角的期待和定位都有着相当不同的认识。美
国已经策划在一个新世界中充当领导角,而英国仍在怀念早已破碎的大英帝国旧梦。战时英美对华政策上所呈现的种种差异,亦根源于此∽】。
至于法国,无论是贝当时代还是戴高乐时代,即使已不复有早期列强的实力,也仍然竭力保持在华既得权益。维希政府的骑墙外交注定无法持久保住法国在华利益。临时政府虽承诺中法新约将忠实地以中英新约为蓝本,以方便中国谈判,但实际上又不愿完全受中英新约束缚,而是力图最大限度地维护其远东利益。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法国在废约问题上并不占主动地位,已没有太多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中法新约的签订毕竟结束了自1844年《黄埔条约》订立以来所形成的中法不平等关系,并在平等互惠和国际公法的基础上重建两国关系。此外,在越南问题上,中法两国政府也分别达到了各自的目标。
战时废约外交时逢国际格局重建之历史机遇,其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而最根本者乃是中华民族的坚持抗战。就美英而言,一方面是将对华关系置于其反法西斯战争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之下来考虑,服从于其打败德、意、日的需要;另一方面,美英也亲眼目睹了抗战以来中国人民为捍卫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的坚强决心和坚韧毅力,最终不得不在历史洪流面前顺势而动,作出让步。
战时废约外交并非完美无缺,它甚至还带有弱国外交的烙印,但综观整个废约交涉的得失,我们仍不妨说,其成就斐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战争以来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而且是世界人民共
同反抗暴政的意志在国家关系层面上的必然反映。它不仅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它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属于全人类为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人们。
[参考文献]
[2]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1937—1943)(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789,796.
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5.
[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87.
重庆日报.1940—07—20.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538.
中央日报.1941—12—10.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l一1950[M].重庆出版社,1993.李世安.1943年中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和香港问题[J].历史研究,1993,(5).林泉编.抗战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史料[J].台北:正中书局,1938.585.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M].第三编“战时外交”(一).台北: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759—760.
691
n㈡∞∞∽∽p
nn
[12]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1997,(5).
(13]葛夫平.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14)FabienneMercier,VichyFaceaChiangKai—Shek,EditionsL’Harmattan,Paris,1995,P.191.转引自葛夫平.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15]林泉主编.抗战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史料[M3.台北:正中书局,1983.648.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五辑第二编外交.644.
(17]中央13报,1943—08一01.
[18]LetterofwuTe—thentoCommandantJ.Escarra,StrictlyConfidential,January23,1942;AMAE,Guerre1939—1945Londres—Alger,N68.转引同(15].
[193吕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34.
(20](法]皮埃尔·米盖尔著,张芝联等译.法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61.
(21](法]戴高乐著,北京编译社译.战争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399.
[22]凌其翰.在河内接受日本投降内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2-59.
[2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1362—1375.
[2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2卷[M].台北,1984.4-7.
[25]解放日报.1943—01—29.
【26]解放日报.1943—02—04.
[27]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M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4.
[2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5)[M].中华书局,1983.176—177.
[293王建朗.英美战时废约政策之异同与协调[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责任编辑文清)
70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作者:马芸芸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刊名:
中华文化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2006(3)
1.李新总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1937-1943) 1997
2.黄美真;张云汪精卫集团投敌 1984
3.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 1978
4.查看详情 1940
5.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1957
6.查看详情 1941
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 1993
8.李世安1943年中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和香港问题 1993(05)
9.林泉抗战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史料 1938
10.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1981
11.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997(05)
12.葛夫平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 2003(03)
13.Fabienne Mercier Vichy Face à Chiang Kai-Shek 1995
14.葛夫平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 2003(03)
15.林泉抗战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史料 1983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7.查看详情 1943
18.Letter of Wu Te-chen to Commandant J.Escarra,Strictly Confidential 1942
19.吕一民法国通史 2002
20.皮埃尔·米盖尔;张芝联法国史 1985
21.戴高乐;北京编译社战争回忆录 1964
22.凌其翰在河内接受日本投降内幕 1984
2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1962
2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1984
25.查看详情 1943
26.查看详情 1943
27.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2003
2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5) 1983
29.王建朗英美战时废约政策之异同与协调[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 2003(03)
1.马芸芸蔡元培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原因浅析[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