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
人文科技
——以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为例
李天珠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使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
庭而不是个人,同时衍生出了“父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而父子关系也成为家庭中的主要伦理关系。本文将从李安导演的“父子三部曲”入手,具体分析“父权文化”的影像式表达。
关键词:“父权文化”;李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1 传统文化中的“父权秩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男性家长为中心,以父权文化作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部分,以父与子的关系作为家庭单位中的主要伦理关系。同时,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父子”关系结构具有以下的文化特质:第一,父权秩序不可侵犯;第二,传宗接代;第三,孝顺父母,养奉天年。
弗洛伊德曾将男孩子对父亲的既依赖又敌对仇视的复杂心理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与自己争夺母爱的父亲产生敌对心理。但这种心理由于自己在体力、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缺失,而不得不遵从父亲。但儿子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与父亲相似的价值观与信仰,形成与父亲类似的行事与沟通方式,并成为下一个父权维护者。
2 “父亲三部曲”对“父权文化”的解读
“父亲三部曲”是李安对家庭伦理中父子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的结果,影片中的父子关系并不是一直
和谐完美的,而与相对平静的表面相反,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每个人都是冲突的携带者,同时也是戏剧的产生者。
2.1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原型的溯源
“父亲”这一形象在李安电影中是贯穿始终的,从早期的“父亲三部曲”到《卧虎藏龙》和《戒》等,李安的许多电影中都存在着父亲的显性或隐性形象。李安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仪的台湾家庭,父亲在家中占有绝对的权威与话语权,父亲从小对李安就有严格的要求和苛刻的家教。父亲期望他能够像普通大众一样走“正途”,以后能够“读书做官”和“金榜题名”,而选择了戏剧的李安却让父亲格外生气,认为李安走上了“歪门邪道”。他既无法背叛自我走向别人所指出的道路,也因无法传承传统文化而深感愧疚。而这一切恰恰成为他影片最真实也最能打动人心的素材,李安更称是父亲成就了他的电影,在其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体会到这种颇为微妙的父子关系。由此也影响他创作影片时思考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伦理观念,一个是文化传承。
2.2 《推手》中对父权的探索与怀疑
电影《推手》是李安从“家庭妇男”转型导演工作的处女作,此片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都非常简单。父亲老朱是一位太极拳大师,退休后被儿子朱晓生接到了美国一起生活,本想一家团聚安享晚年,却不料他的到来干扰了儿子与外国儿媳的正常生活,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矛盾,到最后父亲无奈选择了离开,成
全大家的安宁,搬到了老人公寓。
影片中的父亲内敛沉着,有杰出的太极推手功夫,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且对自己的人生哲学毫不怀疑。凌厉的眼神,整洁的习惯,让别人感受到了他身为父亲的权威。而儿子朱晓生对父亲的态度也是符合中国的父子之道的,虽然娶了外籍的夫人,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完全西式的相处方式,但他对父亲的态度是完全中式的,仍是极为尊重也极为孝顺。为了孝顺父亲,将父亲接到美国,做了一切可能使父亲不会感到孤单的举动,努力调和妻子与父亲之间的矛盾。然而,妻子与父亲三番两次的冲突以及父亲的两次出走,都让晓生渐渐觉得有心无力,妻子与他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使他感觉非常痛苦无助。
在父亲第二次离家出走后,晓生踏上了寻父的历程,在到父亲的监狱中他跪在父亲面前伤心地忏悔。这时的朱晓生已经不是那个被西化的人了,他仍是一个被中国传统父子思想所影响的代表者。子女长大后必须遵从孝道,赡养父母的思想仍旧占据着他思维的中心。
李安 妻子2.3 《喜宴》中对父权的违背与妥协
电影《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师长,母亲贤惠善良,家中
有独子伟同在美国纽约做商人,而且是一位同性恋者。父亲和母亲两人一直盼望着儿子能够为高家续上香火。父亲赴美参加儿子婚礼,让儿子不得不上演合约婚姻的戏码,以为骗过了父亲,让父母满意回国,
就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不料却失控在新婚夜假戏真做,并且女方有了高家的香火。而为了保住这一脉香火,明知一切的父亲竟反过来装聋作哑欺骗儿子,只为有人能为高家传宗接代。
电影《喜宴》的重心没有落到爱情,而是落到了父子亲情上,也体现了李安最想表达的还是传统文化中的父子之情。李安将目光对准了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挑战的父权主义以及传统文化,传统的仁、义、礼在这部片子中都有所涉及,包括“传宗接代”的父权主义思想以及只有异性可以相恋的伦理观,父与子都面临着行为上和思想上的挑战。虽然最后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打破最后一层纸,将含蓄的传统文化观念保存到了最后。如果伟同不能成为父亲,就没有儿子,那么父权秩序也就受到了冲击,所谓的父权也就根本不存在了,这是一种被传统思想所深深禁锢的表现。但在影片中,父子双方则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在无数的不平衡与波动中到了平衡。
2.4 《饮食男女》中对父权的反叛与颠覆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父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整部影片围绕着食与展开。影片中的父亲是一名厨艺炉火纯青的主厨。他中年丧妻,独自拉扯大三个女儿,但是女儿们没有人真正理解关心老父。父亲与女儿们每周一次相聚在家见面吃饭,本应是合家欢的场面,女儿们却多次表达不满与挑剔。女儿们以为年老孤独的父亲和寡妇梁太太将会发生黄昏恋。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父亲竟在家庭聚餐中宣布,和女儿的同学,即梁太太的女儿梁锦荣相恋,并且要重新组建家庭。女儿们在这件事情上非常惊讶和反对,最后大家也都纷纷地搬走了,这个看似团圆的家庭便就此解体了。
有人说这部影片不能算是“父子三部曲”,因为里面只有“父”而无“子”,而李安只是将传统的父子矛盾转化为了父女矛盾,使父权以另外一种更加特别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儿子是父权秩序的核心,决定着父权文化的延续。影片中的父亲老朱与亡妻有三个女儿。当他再婚后,妻子怀的仍然是个女孩子。所以实质上,这部片子还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与父子之道,血脉传承的传统被解构了,父子秩序无处可寻,父权随即也就被颠覆了。
传统文化中,“父”的形象和地位是伟岸而又权威的,而老朱的这段“不伦之恋”却击溃了女儿们心中对于“父子之道”正统的认识,女儿们的坚决反对也体现出对传统思想的维护,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做出跨越伦理的行为。中国的儒文化讲究“正统”,而老朱的晚年之恋,以及女儿们的种种行为,在传统的文化看来就是不伦、不孝。“正统”与人的本能欲望产生矛盾,而矛盾颠覆了秩序与原生的社会形态。
“父权”的意义作为社会现实与理想的代名词,也有着自身的矛盾性与弊端。这恰恰体现了李安作为一名导演同时也是一名男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官最清晰也最真实地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1] 刘思思.李安电影中的父亲身份的象征意蕴[J].理论
与创作,2010,3(05):88-92.[2] 唐培林,刘冠鑫.儒雅纯真中西得情梦寻索是李安——
李安的创作心理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2):32-37.[3] 章柏青.华语电影的东方视野与国际视野——以李安电
影为例谈华语电影走向世界[J].艺术评论,2013(7):8-10.[4] 陆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以李
安电影《喜宴》为例[J].新闻界,2012(21):31-3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