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证明改革开放前人民苦难的事例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大力兴修水利,确保农村的旱涝保收。在1950-1978这短短的28年时间里,一共修建大小水库多达85000多座,有很多大中型水库具备发电功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有效治理。
另外,在这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8.6万公里。
应该说,农村建设的成就是很大的。
但是,有一点,当时农村机械化还很落后,可以说绝大多数时候还是要依靠人工,那么,兴修了这么多水利设施、公路,是不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而这些人力是从哪里来的?
自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了。
换言之,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兴修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耗。
而这种消耗的具体体现,就是1970年代农民在种地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粮食产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大江大河的演员
当然,这和农村机械化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停滞也有很大的关系。
以山东省滕县为例,农业机械在20世纪60年代末增长较慢,1970年以后特别是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迅速发展,电动机从1347台增至7837台,柴油机从211台增至5956台;由于电动机、柴油机的实用性和动力远远优于汽油机,导致汽油机数量下降,由549台减至390台。
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机引农具、脱粒机等大型农用机械在1970年之前数量极少,70年代以后才有所增长。
农用拖拉机从10台增至1192台,农用汽车增至8辆,机引农具由22部增至999部,脱粒机由53部增至2795部。
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机耕面积1971年以前所占比例较低,1968-1970年则呈下滑趋势,1971年以后逐步增多,由180000亩增至591014亩,所占比例增至36.43%;机播在1974年才出现,至1976年机播面积达到204005亩,所占比例为12.58%;
机收面积在1975年仅有280亩,至1977年也仅有1650亩,所占比例极低。
山东滕县的农用机械的使用情况说明,当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人力、畜力依然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
当时收庄稼的工具以爪镰、镰刀为主。
爪镰收割谷、黍、高粱;镰刀收割麦子、豆子、绿豆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割麦子时人们起得早啊,凌晨两三点起床,割到日上三竿,腰疼得站不起来了,站起来走不成路了。效率如何?两天割不完一亩地。
早晨露水打湿衣服,午后高温,一会儿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后半晌身上凉凉的。
为了给小麦脱粒,要造场,用碌碡碾压,翻场、起场、扬场,辛苦得很。
有农民曾风趣地说,这几天累死累活,还不如托生个狗哩。
甚至许多改革开放的名人都纷纷回忆他们1970年代在农村干农活儿的辛苦。
比如改革开放后第一位“银幕女神”刘晓庆在她的自传里就表示,她在农场干农活儿的时候就想过,要是有人能帮她干活,她都肯嫁给那个人:
当年挖地,挖得我悲痛欲绝,如果那时,有一个人去帮我挖,我愿意嫁给他!
出生在四川成都的刘晓庆,1970年从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毕业后,被分派到宣汉县农场劳动,1971年考入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换言之,刘晓庆也只是在宣汉农场种了一年地而已,就已经觉得受不了了。可见1970年代种地有多么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