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探究
作者:高影 赵晓军 吕晓乐
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1期
    摘要: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
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
    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
    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
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
    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一)作业成本法(ABC)
    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
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
    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論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二)标准成本法
    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
学习会计的方法
    (三)定额成本法
    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
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四)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
    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
    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
    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
    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業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变更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价值链创造,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管理会计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越。管理会计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加工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顾客、供应链、售后等角度,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控制成本。
    (作者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