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字功理三焦气
发音:
嘻(xi)读希。
呬字功补肺气
发音:
呬字从俗读四;正音为戏,五音配商,读如夏,声短气长。
嘘字功平肝气
发音:
嘘(xu)读需。
呼字功培脾气
发音:
呼(hu)读忽。
呵字功补心气
发音:
呵(ke)读科。
吹字功补肾气
发音:
吹(chui)读炊。
健身气功·六字诀六字语音的历史演变
作者:杨荣祥
健身气功·六字诀中六个字的准确读音与练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弄清六个字的读音不仅仅是一个正音的问题,而且是如何正确理解这六个字所表示的功法,从而做到正确练功不出偏差的问题。
要确定这六个字的正确读音,仅仅依据现代的字典词典的注音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六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及其历史演变,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六字在不同时代的读音,来探讨古人练功与当时六字读音的关系。
“六字诀”的“嘘、呵、呼、呬、吹、嘻(唏)”六个字,都是表示人的呼吸动作的动词,具体到每个字表示一种什么样的呼吸动作,可以从古书中到每个字的意义解释。同时,其中有些字的读音应该反映呼吸动作的特点,这正是弄清这六个字的准确读音、包括古代不同时代读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本文拟从汉语语音演变的角度描写出这六个字在不同时代的读音,进而确定六个字的现代读音。希望有助于广大健身气功习练者对六字诀功理功法的理解。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时代读音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个汉字在不同时代的读音呢?首先,中国古代有许多韵书,这些韵书记载了汉语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如《切韵》(成书于601年,全书失传,今仅存残叶数片,但今存的宋代的《广韵》(成书于1008年)是根据《切韵》增广编修的,基本上保存了《切韵》所记载的语音系统记载了大量汉字的隋代读音;《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记载了大量汉字的元代读音。其次,语音的演变是有规律的。我们知道了一个字在隋唐时代的读音,根据语音演变的规律,以及隋唐以前的有关材料(如汉字中形声字的谐声关系,古诗文中的用韵、异文通假字等),可以向上推测汉代以至先秦时代该字的读音,向下同样可以根据语音规律和有关材料推测这个字到现代的读音。也就是说,一个个汉字,虽然不同的时代读音不同,但这些不同的读音之间有整齐的对应
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大致确定各个汉字在不同时代的读音。
“嘘”,义为慢慢地呼气。《说文解字》:“嘘,吹也。”《声类》:“出气急曰吹,缓曰嘘。”
嘻此字清代以前,其声母一
直为喉擦音,相当于今之拼音h[x]。韵母部分,西汉以前发音时嘴唇不圆,开口度由小至最大。汉代至六朝发音时圆唇,开口度由小至较大,舌位由前往后缩。隋唐开口度变小,元代开口度更小,主要元音变为最高的圆唇音。“嘘”的现代读音是xū。
“呵”,义为嘘气。《广韵·固韵》:“呵,嘘气。”此字的声调,六朝以前当为平声,隋唐时期有平声、去声两读,《广韵》、《集韵》都注明“嘘气”义读去声,但到元代又读成平声了。现代表“呼气”义也读平声。此字声母与“嘘”同,韵母先秦时不圆唇,开口度由最大至最小,汉代至隋唐,仍不圆唇,开口度最大,元代变为圆唇音,开口度中偏大,现代普通话发音央元音,发音时口腔舌位处于自然状态。“呵”字的现代读音是hē。
“呼”,义为吐气,气从口或鼻中出,与“吸”相对。《庄子》:“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此时声母从古至今为喉擦音。韵母先秦时口腔张至最大,舌位靠前,不圆唇。汉代变为圆唇,舌位靠后,开口度由小略变大。六朝以后开口度变小,隋唐开始发音与现代同。“呼”的现代读音是hū。
“呬”,此字古义可能兼指呼气吸气,统指呼吸动作。声母的古今变化与“嘘”同。韵母部分,汉代以前开口度小,有一个短促的收音,东汉以后收音消失,六朝时,韵母部分开口度有“小-略大-小”的变化,舌位靠前,不圆唇,隋唐以后韵母大致与现代汉语相同。“呬”的现代读音是xī。
“吹”,义为快速有力地吐出气流,《声类》曰:“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此字古字形作撮起嘴唇急出气形。明代《洪武正韵》:“蹙唇吐气曰吹,虚口出气曰嘘。吹气出于肺,属阴,故寒,嘘气出丹田,属阴,故温。”字音方面,声母古今变化较大,先秦至汉为舌面塞音、送气。六朝至隋唐为舌面塞擦音,送气。元代为舌尖后塞擦音、送气。现代为舌上塞擦音、送气。韵母部分古今变化不大,大致都是先圆唇,然后舌位前移、口腔略张大再变小。“吹”的现代读音是chuī。
“嘻”,古今字书均未见记载表呼吸的意义。《说文解字》未收此字,而“歙”下曰:“卒喜也”。亦与呼吸无关。但古书中“嘻”字多见,用以表示人在赞叹、惊异、叹息、无奈、忿怒等情绪时发出的声音,或表示笑的声音和样子。字音方面,声母与“嘘”同,韵母先秦至六朝都是舌位由最高移至自然开口状态,开口度亦由最小张至自然状态。隋唐以后韵母与现代大致相同。“嘻”的现代读音xī。
“唏”,《说文解字》:“笑也,一日哀痛不泣曰唏。”古书中此
字表示“笑”或哀伤时发出的声音。读音方面,声母与“嘻”相同,韵母唐代以前肯定与“嘻”不同,大约入宋以后演变与“嘻”完全同音了。“唏”的现代读音是xī。
关于六个字的声母再补充说明一点,除“吹”以外,其他五个字都是古代的“晓”母字,清初以前,这五个字都发喉擦音,清 初之后才有“嘘、呬、嘻”变为舌面擦音。辅音中,喉音形成阻碍的位置最深,在共鸣器(口腔)最里边,即气流从胸腔出来,成阻位置是生理上第一处能控制发声的地方,喉音发音时与内腔的联系最紧密,生理上能感觉到内腔的协调运动。据此,本文认为“嘘、呵、呼、呬、嘻”五字的读音,可能与描摹呼吸动作有关。“吹”由于声母从古至今是舌面、舌尖塞擦音,所以读音不可能描摹呼吸动作。
下面再说说六个字的声调。“嘘、呼、嘻、吹”从古至今都是平声,“呵”在《广韵》中有去声、平声两读,只有“呬”,汉以前为“入”声,入声有短促收音,不可能描摹呼吸动作。但东汉开始,“呬”的短促收音消失,变成了去声,直至现代。就现代读音而言,平声发音高而平,无起伏,可无限延长;去声由最高至最低,不能无限延长。
那么,古代汉语的声调特征如何呢?这个问题目前还缺乏理想的研究成果。古人认识声调是南北朝的事,据史书记载,“四声”是齐梁时代沈约、周颙等人提出来的,用“平上去入”四个字作代表,但没说明四个声调的发音特征。直到明代,才有一个叫真空的和尚作《玉钥匙歌诀》,描写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音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说得不太明确,但据此知道,平声发音是平的,无高低起伏变化,去声应该是由高而低,由强变弱。遗憾的是,真空描写的是他当时口语中的四声呢,还是更古时候的四声呢?不得而知。我们推测,当时沈约、周颙选用“平上
去入”四字作四声的代表字,是有意思的。
“平”表示发音平稳,无高低起伏, “上”当时可能是一种由低向上扬的声调,“去”应该是由高至低,声音渐渐消失,“入”即有收音。而六个字中与描摹呼吸动作有关的“嘘、呵、呼、嘻”都是平声,只有“呬”是去声(东汉开始)。
后记:本文是应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气功科主任蔡俊先生之约写的。当时蔡俊先生正在做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六字诀”的课题研究,蔡俊先生因病谢世,谨以此稿纪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杨荣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