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呈蒸蒸日上之势,我国体育新闻界的女性记者也呈日趋增长的态势,这一体的存在也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女记者体社会接纳与认同、影响与作用及面临困惑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认清女性记者的社会地位与从业状态,为面临的问题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体 女性记者 体育新闻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35-02
[DOI]CNKI:22-1010/C.20110826.0918.001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我国关注体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体育传播作为一项新兴的职业,也吸引了更多人的投身。正如美国普利策奖评委会前任主席、《纽约时报》
前主编西摩•托平的幽默评价,“女人是天生的信息传播者”,不少女性也加入到体育记者行列。我国的女体育记者体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壮大。这一体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价。对目前我国的女体育记者体进行简单分析,有助于人们客观正确地看待这一体的发展和存在状态。通过对社会接纳与认同、影响与作用及面临困惑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清女体育记者的社会地位和从业状态,并且看到她们面临的困境,出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为女体育记者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二、研究结果
(一)女体育记者体的崛起
近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媒体竞争的激烈化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开始大量参与到体育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中。尤其在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足球》和《体坛周报》等国内大型体育专业报纸,接连打出“女记牌”,大批女体育记者更是被推至大
众媒体的前沿,占尽了一时风光。其中,李响就是位响当当的不得不说的领军人物。
(二)社会与媒介对女体育记者的接纳与认同
女体育记者出现之初,人们抱着一颗好奇心充满兴趣地在观望,但是时间一长,各种各样的负面言论相继出现,女体育记者往往与“情”“情人”“绯闻”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职业性别歧视也日渐凸显。她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倍受争议。与男体育记者的差距也成为焦点话题。
例如参与2002年韩日世界杯转播的首位美女主持沈冰,在主持初期因为不懂足球而受到诸多男球迷的排斥,对她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认为是央视导演的一次拙劣表演,有人甚至提出了“世界杯让女人走开”的口号。但是沈冰却独到地指出:“关注足球专业技术和关注男球星的女性都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看球方式我觉得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恰恰体现了足球的多元魅力。男性球迷可能特别喜欢钻研配合、技术、脚法,女性球迷可能对这些关注相对少一些,但对于球星们的外形、服饰、发型等等可能又多一些注目。”她认为,足球运动本身包含了相当多的内容,它的内涵是很多元的,相对男性的关注点,女性的不少关注点更为世界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她们挖掘和享受着世界杯的多元本质,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彩”。不论
褒贬,沈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众多媒体上都刮起了一股“冰风暴”,她的独特魅力逐渐受到认可。她细腻感性的主持风格受到了搭档刘建宏的肯定和好评。
(三)女体育记者对体育媒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因为女性独特的敏锐观察力及其自身的性别优势,往往容易接近采访对象,能够近距离地挖掘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报道素材。并能够从与男体育记者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分析,不仅是把报道对象局限于赛场内外,更是向愈加宽广的方向延伸,文字中往往满载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性光辉。
无论是以女体育记者本身为噱头吸引男性受众,还是以女体育记者的细腻报道风格来吸引女性受众,无疑,女体育记者的存在,迥异的文字和思维风格,为体育报刊网罗了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和报刊购买者。
日前,随着女体育记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不少女性已经进入管理层。虽然她们在总数上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是她们的存在,反映了女性从业者的声音,体会到了女性受众的需求。她们在理性管理睿智处事的同时,也把女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带进了体育媒体的管理中,使得体育媒体更加人性化,并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职业性别歧视。
三、女体育记者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
(一)职场潜规则
女体育记者在从业过程中,要面临各种“潜规则”。一位女体育记者就曾经遭遇这种情况,当她扛着摄像机,拼尽全身力气,终于追赶上足球运动员乘坐的大巴时,却被拒绝上车。理由是,足球界有个人尽皆知的“潜规则”——女人会带来晦气,让她上球队的车,球队会输球。就这样这位女记者被剥夺了采访的权利和机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车上的男体育记者与球员们谈笑风生,大巴绝尘驶去。同样,在新闻发布会上,女体育记者也很难获得提问的机会。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她们只会问一些非专业性的幼稚的问题。这些“潜规则”进一步凸显了性别歧视的存在,也较大的妨碍了女体育记者职业生涯的正常发展。
(二)角异化与地位劣势
不断增加的女性就业人数在新闻媒体的屡见不鲜不能证明在行业内不存在性别歧视。社会地位、专业领域、工作性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出现促进着女性从业人员的性别歧视的增加,并在不断潜在扩大化,女性新闻记者在媒体中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而论,是在很
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最后演化成或者成为男性新闻记者的花边点缀,或者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角。
1995年由中国记协与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显示,“在广播、电视行业,男新闻工作者占62.7%,女新闻工作者占37.3%;在报业,男新闻工作者占72.5%,女新闻工作者占27.5%;在通讯社,男新闻工作者占70.8%,女新闻工作者占29.2%。”调查还发现,在传媒的领导层中,妇女所占比例更小。男性长期以来占据了新闻工作人员的主体,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经常性丧失话语权的惯性沿袭,又因为男性被认为具有新闻洞察力强、身体素质适宜、责任心强的优势,女性则由于情感细腻而被认为在理性思维上相对欠缺。这种状况导致了女体育记者长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也就更谈不上平等话语权的获得。女体育记者在某些问题成为花边新闻的代名词,女性记者在与男性记者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反映出女体育记者成为男性媒体欣赏的对象,成为男性观众口中所说的“一道风景”,而不是对其职业素质的肯定,正视女性体育记者的角与地位劣势是新闻媒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三)亚健康
知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www.800hr)近日公布了“英才网联2006中国记者职业状态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大多数记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有相当一部分记者患有某种疾病。在饮食无规律、经常失眠、感觉浑身乏力、患有胃炎等症状中同时选择三种症状以上的男记者占记者总数的44%,同种比例在女记者体中占到39%。“二〇〇五年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大中城市职业女性篇)”也指出,传媒行业的知识女性工作时间最长、工作压力最大。尤其是因为体育报道的特殊性,女体育记者经常要黑白颠倒、各地奔波,加之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这将严重影响到女体育记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四)数量的增长高于质量的增长
在我国新闻采访领域,女性采编人员在数量上已经完全撑起了半边天。根据2006年1月份召开的“媒介与女性”北京国际论坛上提供的消息:到2005年底,广电总局颁发编辑120999个,其中女性占四成左右;在一千三百多名期刊新闻记者中,女记者就有七百多名,占一半以上。女性记者编辑的日益活跃为现代传媒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以十强赛为标志的女体育记者数量的剧增。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我国女体育记者体的从业状态做了一个概述。认可了女体育记者为体育媒体事业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她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女体育记者要想在新闻行业获得和男性相当的地位,仍然需要经过不断的社会认同、观念更新和自身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央视美女记者走红陈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J].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2]丁丽芳.女性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性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2月,第1期.
[3]刘人锋.女性与传媒研究在中国[J].学术界,2006年2月,总第117期.
[4]马寅,胡丹丹.当小怪物爱上肿眼睛.体坛周报,2007年5月7日,总第1680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