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材名称传统语言文化
                ——王悦  中本0902
摘要  中药的发现,有文字记载的,至迟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历经大约三千多年,品种不下万种,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植物动物都可入药。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参与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一代名医,还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民俗学、中医学、博物学、天文学等的深刻影响。中草药名称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其名称的形成反映了文化对语言形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药名称的梳理总结,分类概括出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传统文化对中草药名称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中草药名称  语言特点  传统文化 
一、 龙凤文化与中草药名称
龙和凤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龙凤具体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每一个中
国人的意识之中,深入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美丽吉祥之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凤凰被看成是尊贵、崇高的象征。
中草药名称以龙凤命名,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药材整体像龙凤或像龙凤身体的某一部分而得名。《本草纲目》中曾言“龙”为“头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尔雅中草药名称释鸟》郭璞注中对凤的形象概括为“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高六尺许”。如过山龙、地龙藤、金凤花等,皆是因为其形状像龙似凤而得名。而龙牙草、龙舌草、龙须草、凤尾草、凤颈草则是因为像龙凤身体的一部分而得名。
2、被看做龙凤的化身而得名。《本草纲目》“按〈广济历坐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因此将灶心土即久经熏烧而成的灶心土块称为“伏龙肝”。蛇与龙相似,所以将蛇称为小龙,蛇蜕称为“青龙衣”。
3、希望药材能有神奇功效。如凤凰衣、凤仙花、龙眼等,本身并不名贵,也没有立竿见影的疗效,但人们仍希望这些常见的药材能像龙肝凤胆一样有神奇的功效,起到很好的效果,寄予了很多期望。
二、避讳文化与中草药名称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延至清末。所谓避讳,即在文字上不得触犯当代帝王或尊者之讳,遇到与他们名字相同的字需要回避。中草药在最初命名的时候并没有触犯尊者或长者的名讳,但随着时代发展或许有所触犯,就需要避讳。
1、为尊者讳。如宋真宗名元休或元侃,所以在宋代元胡索要避讳其名,改名为玄胡索或延胡索。诃黎勒语源来自梵语。诃子一名是东晋十六国后赵时,为了避石勒(后赵的创建人)之讳而改的名。金寄奴草,原来叫做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草之名。”
2、为长者讳。露葵(莼):颜之推《家训》云:“蔡郎父讳纯,改露莼为露葵。北人不知,以绿葵为之。”
3、避俗趋雅。草药是需要食用的,但有些药材的原料是一些动物的粪便,所以为了顾及食用者的感受就改用比较委婉的名称。如五灵脂为复齿鼯鼠的粪便,《本草纲目》谓其“状如凝脂,受五行之灵气”,故称五灵脂。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夜明砂、蚕砂是蝙蝠和蚕的粪便,为了避讳粗俗故取了比较文雅的名字。
三、道教文化与中草药名称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黄老思想为理论,并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道教文化是一个多神教,有很多神仙精怪,法力无边,甚至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所以很多中药的名称与此有关,寄托了人们对药材功效的希望。[1]
1、以神仙鬼精怪为词素给中草药命名。如鬼盖,鬼臼,鬼箭,地精,日精,黄精等。还有一些以具体的神仙名为药材命名,如西王母簪,洛神珠,王母珠,仙人掌等。
2、以道教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给药材命名。道教追求成仙得道,长生不老,所以一提到不死、长生等词汇人们就会想起道教,所以这些词汇成为道教的专有名词。以这些词汇命名的草药有长生草、不死草等。
3、以阴阳五行及其相关词汇命名药材。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阴阳五行,以及与此有关的黑白对立,雌雄对立,和由五行衍生出的五味、五等。体现黑白对立的如黑菜、白菜;而牡蛎、牝蛎则体现了雌雄的对立。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是金银花、木香、水仙花、
火麻仁、土获;与辛酸咸苦甘五味对应的有辛夷、酸枣仁、苦参、甘草、都咸子;与青赤黄白黑五相对的有青黛、黄连、白芷,黑丑。
四、历史典故与中草药名称
中草药的命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有些药材是在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定名。其定名往往与一些典故传说有很大关系。如牵牛子:这种药之所以叫做牵牛子,是因为一位老农为感谢大夫施药治病的恩情而把自家的牛牵来作为谢礼。又如徐长卿:据说徐长卿是一位村医,他常用一种草药治病,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中草药。再如刘愐草:刘敬叔《异苑》记载“宋元嘉中,青州刘愐射一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轰然而起。愐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愐因密录此草种之,主折伤,愈多人,因以名之。”
五、其他文化与中草药名称
(一)十二生肖与中草药名称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种动物组成。与之相对应的十二中药材分别是鼠妇、牛芬子、虎杖、兔耳草、龙
胆、蛇不见、马齿觉、羊掷踢、猴枣、鸡冠花、狗脊、猪芬。[2]
(二)数字与中草药名称
从“一”到“十”,从“百”到“万”。“一见喜”、“两面针”、“三七”、“四季青”、“五味子”、“六月雪”、“七叶树”、“八角茵香”、“九节首蒲”、“十大功劳”、“百部”、“千年健”、“万年青”。[3]
(三)称民俗文化与中草药名
如槟榔。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列有槟榔条,认为有疗诸疟,御瘴疠的作用,且释其得名缘由云:宾与郎皆贵客之称。嵇含《草木状》云: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
(四)词与源中草药名称
如紫苏,即苏。苏(蘇)从酥,音酥,义为舒畅。紫苏性舒畅,行气活血,所以以苏为名。[4]又如黄茂,《本草纲目》释名说:“首,长者。黄茂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茂。”
六、中草药名称在文学中的应用
(一)药名入诗词
药名最早入诗是在王融《药名诗》:“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秦留近咏,楚措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药名入词如:“槟郎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仰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二)药名入对、入谜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五倍苁蓉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药谜起源于三国时,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华佗。华佗来后,曹为试其才,写了一首猜中药名的谜语诗,诗云:“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兮,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此诗言辞风雅,壮然隽永,华佗看后,提笔写下了“穿心莲、杭菊花、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己、商陆、当归、麦冬、苦参、续断、厚朴、首乌、远志”十六味中药。曹见其确有才华,留下作为御医。[5]
综上所述,中草药名称作为民族共同语的一部分,必然遵守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作为专有名词,中草药名称又有自己的特点,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李春兰.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研究,2009
[2]陈鳌石.俞宜年.中药名称的文化意蕴.本草纪实,2009,(9
[3]吴广义.朱加明.中药名称趣谈.中国对外贸易,1994,11
[4]杨艳庆.中草药命名管窥.2005
[5]杨吉生.中药名谜语.亚太传统医药,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