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虎杖
拼音名称:
    HuZhang
别名:
    虎杖根、阴阳莲、花斑筑、大叶蛇总管、活血龙、大活血、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阴阳莲。
科属:
    蓼科草本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
产地:
    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安徽。
性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祛除风湿,利湿退黄,活血通经,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中成药:
    共有144种中成药使用虎杖:复方氨敏虎杖胶囊复方虎杖氨敏片云香精茵莲清肝合剂虎驹乙肝胶囊和络舒肝胶囊前列回春胶囊虎梅含片妇炎舒胶囊黄蒲洁肤洗剂等。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虎杖功能祛除风湿,且能活血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可单位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西河柳等药。
    2、用于黄疸,胆结石及淋浊带下等症。虎杖有利湿退黄作用,用治黄疸、胆结石等症,可配合茵陈、连钱草等同用。本品亦能清利下焦湿热,治淋浊带下,可与萆薢、薏苡仁同用。
    3、用于经闭、跌仆伤痛等症。虎杖有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阻经闭症候,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同用。跌打损伤、瘀阻疼痛可与当归、红花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虎杖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可单味服用,也可配合黄芩、琵琶叶等药。
    5、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烫伤等症。本品又能清热解毒,对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可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此外,本品还有缓泻通便的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克。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泄降,故孕妇慎服,脾虚便溏者忌服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虎杖根和根茎含游离葸醌及蒽醌甙。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以及蒽甙A、蒽甙B。根中还含3,4’,5-三羟基芪-3-β-D-葡萄糖甙。另含鞣质和几种多糖。
虎杖茎含鞣质3.3%、异槲皮甙、大黄素等。细枝含鞣质13.4%。
    2、药理作用:不同浓度的虎杖煎液对金黄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3型,脊髓灰白质炎Ⅱ型,肠道病毒柯萨奇A、B组,爱可组,乙型脑炎京卫研1号,单纯疱疹一株等病毒株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根)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杀灭作用。此外,兔静脉注射从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休克。
临床应用:
    1、排石汤肝管胆结石症有效。组方:虎杖、木香、枳壳、黄芩。(选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2、虎杖根,加水煎服,待温坐浴,真菌性阴道炎疗效较好。(《四川中医》,1986,1:26)
    3、虎杖粉内服,胃出血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80,5:210)
中草药名称
    4、虎杖根干燥成片,内服,高脂血症有明显疗效。(《中华医学杂志》,1975,5:339)
茶疗食谱:
    1、虎杖粟米粥
    [材料]鲜虎杖30克(若干品即取15克),粟米100克。
    [做法]将新鲜虎杖洗净,切成1cm长的小段,盛入碗中,或取虎杖干品洗净,切碎后入锅,加水煎煮10min,过滤,去渣,取汁备用。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火煨煮至粟米酥烂,粥粘稠时,调入新鲜虎杖小段(或虎杖干品所煎汁),拌和均匀,再用小火煨煮至沸即成。
    [养生提示]早晚两次分时食。补虚养血,活血化瘀,降血脂。适用于气血亏虚、血虚淤滞证患者及高脂血症病人服用。
    2、虎杖茵陈茶
    [材料]虎杖、茵陈、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陈皮10克。
    [做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60~9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20分钟,代茶频饮。随冲随饮。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用途]急性病毒性肝炎,症见纳差乏力,恶心厌油,黄疸或无黄疸,肝区叩痛,肝大或腹胀,脾肿大;肝功能检查阳性。但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来源于《急难重症新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