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如何归经?
王川炎:仔细斟酌这位提问的朋友的本意:"中药如何归经,根据草药的什么特点总结的"
提问的朋友的本意应该是
我怎么能根据草药的特点,记住草药各归什么经?
从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及平时所积累的经验说哈我的浅见
一,经络不是该朋友提问的重点,不作过多赘述
二,中医典籍里,有一本医著,书名叫《本草诗解药性注》,记得其中一首诗这样讲:
质轻上行入心肺
质重下行入肝肾
中空发汗内攻实
枝达四肢皮行皮
中草药名称为心为干走脏腑
枯燥入卫润入营
上下内外认此分
气血亦以类相从
这首歌诀,初读比较生涩,但多读几遍,逐字逐句理解,就会发现,歌诀是在告诉我们,药的质(轻重)不同,其作用不同,所归经也不同,质轻者上行入心经,或入肺经,质重者则下行,入肝经,或入肾经,归经不同,功效就各异了,诗的下面几句就不多言了,自己咀嚼的馍才有口感,对吧?!
三,这第三点记住中草药归经,就要见真功夫,没有机巧可投,硬背寒热温凉药性赋,即《雷公药性7》,比喻说,犀角(如今用水牛角替代)解乎心热,说明其入心经,一路此乎读下去,药性记住了,归经也就基本掌握
神黄中医:描述中药的性质时,经常会用到中药的“归经”。认识中药的归经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处方时指导中药选择的依据。
“归”,即是归属;“经”,则是经络。归经的意思就是某味中药归属哪条经络。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这就必须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象及经络理论了。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组成的,包括五脏(即肺、肝、肾、心、脾)和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当这些脏腑相互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时,人体就健康,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人就会生病。而这些脏腑之间的平衡则是由一套叫“经络”的系统来协调控制的,经络中流通的不是血液也不是电,而是“气”,由“气”来传递和控制信息,经络系统的协调失衡就会造成脏腑之间的失衡。
人体共有12条经络,这些经络均用脏腑的名称来命名,如肝经、心经、膀胱经等等。当我们看到经络名称时,一定要记得与实体器官区别开,比如中医所谓的“肝”并不是解剖学上的肝脏,而是一条经络,尽管这条经络也的确与肝脏的运行有关。这12条经络各自管理一部分脏腑,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连,形成一个网状系统。各条经络之间也是通过“气”来保持协调和平衡。可见,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脏腑的平衡,而脏腑之间的平衡又决定于经络的平衡,因此经络运行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源。中医就是要通过各种药物及其他方法来影响、调节经络的状态,恢复其平衡。
中药因其各自的自然性质,进入人体后归属不同的经络,对不同的经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中药的“归经”。因此我们在用药时必须了解该药物归属哪条经络,对该经络产生怎样的影响。如酸枣仁归心经,所以能安神,治心悸失眠;麻黄归肺经,所以可平喘止咳;全蝎归肝经,可解除肝经病变导致的胁痛。有的药物归经不止一条,如山药归肾、脾、肺三条经络,因此有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等功效。由此可见,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的范围也就不同,归经成了医生组方时选择药物的重要依据。
中药的归经与其天然性质有关。比如中药的味就是一个因素。举两个例子:辛味的药物一般归肺经,如陈皮、半夏、荆芥等;甘味的药物一般归脾经,如饴糖、甘草、党参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从神农尝百草以来几千年的经验积累。
中药的归经更是长期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如临床实践显示苏子、白前在咳喘方面很有功效,便将它们归入肺经;而茯神、柏子仁能心悸、失眠,故均归入心经。这种几千年的临床观察经验非常宝贵,使得目前我国中药的归经分类已经非常准确、系统。
由于长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中药归经理论一直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目前我国中医药界正在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取得证据,弥补中医药方面的缺陷。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理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