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附子
拼音名称:
    Fuzi
别名:
    天雄,黑附子,盐附子,淡附子,附片,白附片,黑顺片,卦片,熟附子,铁花(四川),五毒(河南)。
科属: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
    主要栽培于四川,销全国并出口。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中成药:
    共有235种中成药使用附子: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定喘膏附桂风湿膏阳和解凝膏特制狗皮膏止血复脉合剂醒脑再造胶囊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定风止痛胶囊等。
应用:
    1、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
、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配伍效用:
    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2、附子配伍白术、茯苓: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
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3、附子配伍大黄: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4、附子配伍干姜: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5、附子配伍桂枝: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6、附子配伍花椒: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
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附子配伍黄芪: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附子配伍肉桂: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证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炮制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
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灸之。内服宜制用,外用多用生品。内服应先煎0.5~1小时,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止。
注意事项: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
采收加工:
    栽至第二年6~7月收获,以小暑至大暑间采收为好。挖出后把附子与母根分开,洗净泥土、母根、须根,子根习称“泥附子”。可加工成以下三种:
    1、盐附子:将个大的子根放入盐卤(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凉晒,至表面出现大量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2、黑顺片:选中等大小的子根,浸盐卤液中数日后,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用水漂洗,纵切成约5mm的厚片,用水浸漂,并加用红糖与菜油炒成的调液,使附片染成茶褐,取出蒸透,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
    3、白附片加工方法与黑顺片略同,但不加调液,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褐外皮,纵切成约3mm的薄片,用清水浸漂,蒸透,晒至半天,用硫磺薰后再晒干。
    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
贮藏储存:
    盐附子易吸潮变软,宜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压碎。生附子系,应按《医疗用管理办法》贮藏。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附子含、次、中等。从日本产附子中分离出消旋去甲乌药碱,为强心成分;棍掌碱为升压成分。生附子的生物碱含量较高,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降低。双酯类水解可生成毒性小的单酯类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及苯甲酰次乌头胺)。如继续水解,则变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中乌头胺及次乌头胺)。
    2、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去甲乌药碱能显著增加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平台长度的振幅(PLA)及平台长度(PL);改善高钾诱发的传导阻滞,表明去甲乌药碱是慢通道激动剂。去甲乌药碱并能加强低浓度与异丙肾上腺素对火鸡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对热稳定,作用强,且不引起心脏障碍。熟附片煎剂对蛙、豚鼠、兔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在体心脏呈轻度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与钙离子含量有密切关系。
    (2)熟附片煎剂可使麻醉狗、猫血压迅速而短暂的下降;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
    (3)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类生物碱。
    (4)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通常称为症状。
    3、毒副作用:的毒性极强,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静注为3.516g/kg。加工附子的毒性明显降低,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中毒无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乌头毒,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
    临床应用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均可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剂量为:川乌3~30g,附子15~60g,口服0.2mg。常见症状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体颤抖,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瞳孔散大、面苍白、心律紊乱等,甚至突然死亡。
    曾有口服附子煎剂9g引起严重中毒的报告。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亦有服用约100g盐附子煎液200ml,服后2小时死亡的报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1例的报告。
    附子注射液注射能使少数患者出现周身拘急、发热等副反应,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救治:
    (1)催吐、洗胃。可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浓茶水及2%鞣酸)洗胃,洗后从胃管中灌入硫酸钠20g导泻,或用2%盐水高位灌肠。
    (2)用阿托品0.5~2mg,每10分钟至4小时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若用药后未见症状改善可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1次,同时酌情用呼吸兴奋剂及地塞米松、ATP、辅酶A等。
    (3)酌情补液;对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吸氧。
    (4)中草药:①生白蜜120g加凉开水搅匀,徐徐咽下,或用生姜120g,水煎服,
或以绿豆汤代茶频服;②生姜、生甘草各15g,银花18g,水煎服;③防风、甘草各30g、黑豆60g,水煎服;④绿豆120g,甘草60g,水煎服。
中草药名称临床应用: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制附子(先煎)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麦冬30g,红枣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9g。每日1剂,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一疗程。11例,显效4例,有效7例。〔《中医杂志》1983;(10):34〕
    2、充血性心力衰竭: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10~15g,泽兰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党参25g,麦冬25g,水煎分服。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显效率达96.5%。〔《辽宁中医杂志》1979;(2):25〕
    3、胃下垂: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术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分服,连服50天左右。32例,据钡餐造影观察,显著好转者24例,无明显改善者8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2;(2):90〕
茶疗食谱:
    1、附子粥
    [材料]附子6克(炮裂去皮脐),干姜6克(炮裂锉),梗米60克。
    [做法]将前二味捣细为末,同梗米煮粥。每日空腹食之,以瘥为度。
    [养生提示]温补脾肾,散寒化湿功效适用于阴寒内盛者服用。
    2、附子泽泻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