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
185
水利信息化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与实践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也为我国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师资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1]。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2]。
为应对新挑战,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引领未来发展为方向和源动力,拓展和提升工程教育改革内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1]。
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年获批加入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计划”重大改革项目,2018年入选江西省高校一流(特)专业建设。该专业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思想,逐渐形成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以能力素质为取向的实践模块、以人格修养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为全校其他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和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该专业在“卓越计划”前期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科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学校水利行业背景和办学特构建水利信息化方向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行业性高校“新型”工科建设(即改造、转型和提升传统工科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李 璠
(南昌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摘 要: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学校水利行业背景,依托计算机科学学科,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水利信息化方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行业性高校“新型”工科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major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bine
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relying on the computer science,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new mode aims at cultivating compou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s b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our research is to achieve the new goal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2.0 and first-rate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ly we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改革;水利信息化作者简介:李璠(1983-)女,湖北襄阳人,南昌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2018JG050,2020JG028);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18-18-4,JXJG-18-18-12);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YJG-2016-162)的研究成果。
专业背景及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的水利特鲜明的工科院校,其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水利信息系统开发、移动云计算和
嵌入式系统开发,其中水利信息系统开发方向充分利用学校水利相关学科的办学优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与水利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为水利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计算机技术人才。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方面,该专业也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该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第3(全省共20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评),获批江西省高校特专业,其教学团队获批江西省高校教学团队,建有省级“计算机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两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信息协同感知与智能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改造和提升传统水利行业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水灾害防治等一系列水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自2003年水利部第一次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又称“金水工程”规划)以来,水利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已成为全国水利改革发展五年规划重要的专项规划。水利部在《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智慧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水利现代化。《江西省智慧水利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依托智慧抚河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
186
工程项目积极开展智慧水利建设。水利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智慧水利新阶段,智慧水利已成为促进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4]。
智慧水利综合应用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对象及活动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应用与泛在服务[5][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灵魂,在水利行业新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亟需大量水利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可跨行业解决综合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水利信息化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已经较难适应以科研和创新为主体的工业4.0时代[7]。
为适应水利信息领域对创新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13年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工程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建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面向水利信息化修订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深入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等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调研,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升级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水利信息化方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确定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方案以课程方式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水利信息化方向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水利特。1.课程体系融合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兼顾了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突出了水利行业背景。该专业按照“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课程体系采用了“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基本框架,“两平台”指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N模块”指不同的专业教育模块;“一拓展”指素质拓展计划。2.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水文化概论”课程,在水利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开设了“水利信息化技术概论”“水利信息数据库系统”“水利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等课程,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水利信息数据库系统实验”“水利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水利信息数据库系统专题实训”“水利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专题实训”“水利信息系统开发实训”等。3.对传统专业课程改造,引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真实项目对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环节进行改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增加到45%。
采用“三阶段四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三阶段”指“2+1+1”三段式人才培养:前2年“重基础”,重点完成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等基础课的学习;第3年“精方向”,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侧重专业课程体系
中某一方向课程的学习;第4年“强工程”,学生到企业完成工程实际项目的学习,坚持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不断线。“四层次”指“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四层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企联合育人实践教学框架。在课程资源方面,校企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水利信息化特专业课程,引入水利信息企业在研项目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在师资建设方面,安排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培训;聘用水利行业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在教学环节方面,通过课程大作业、单元设计等形式与企业在研项目同步;在第二课堂方面,以各类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在素质拓展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毕业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
全方位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将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将课程教学向学科前沿性知识拓展,授课中对学科前沿性知识和亟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适当简介,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工程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专业类竞赛活动等,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4.将学科优势与科研资源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本学科的发展理念,选择典型科研例子作为教学的案例,结合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炼适合学生完成的课题,鼓励学生依托学科平台的资源开展创新课题研究。
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知识、能力并重的多元考核方式,如面试、论文综述、上机演示、实验报告、实验室现场报告、团体设计方案演示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课程成绩评定;校企联合授课由双师联合考核,在企业完成相近课程学习的,可以通过学分置换方式冲抵部分校内课程成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配套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双导师制,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配备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心理辅导老师,同时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指导。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安全问题,与企业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双方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避免出现安全问题。鼓励学
人力资源管理
187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能力的提升路径
崔晓宁 厉 祎 雷琳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近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频频曝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于高校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让大学生能够在面对生活时变得更加积极,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那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基于此,该文就针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首先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涉及的内容,然后分析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意义,最后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方法,进而促使辅导员能够更高质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方法
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得十分复杂,这使得大学生心理也变得较为复杂,而心理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这便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而且对其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能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如果想要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下面笔者就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就业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涉及的内容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技能。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求其拥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使其能够对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状态、行为等方面进行描述,若是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耐烦或是抵触的心理,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心中出现退却心理[1]。这便需要辅导员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素养,做好一个倾听者,并帮助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2)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并且还需要能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与政策,以便寻到以往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3)人格特质。高效辅导员应当重视人格方面的塑造,拥有更加完美的人格品质,例如对待学生应当充满“三心”教育,关心、爱心和耐心。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保密的原则,使学生能够愿意将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状态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对于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危机教育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意义
根据以往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来看,辅导员除
生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以解决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问题。
已有成效
通过四年持续不断的水利与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学生对水利行业认可度和认同感提高,在水利行
业就业比例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选择水利及相关方向研究课题的比例明显增高;最后一年到企业工程实践教学阶段,选择水利方向实践教学基地人数逐年提升;学生就业方向进一步拓宽,除了传统信息技术行业,还有部分学生进入水利水电行业工作,并获得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近三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实验班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等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国家级奖励8项。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其中国家级3项。约有12.38%的学生考取了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水利信息化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我校积极探索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践育人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并取得初步成效。学生对水利行业认可度和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在水利行业就业比例提升,在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面向水利信息化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为水利行业输送了大量水利信息技术人才。这些探索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3-20.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26-35.
[3]常志华,曾焱,武芳. 水利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J]水文,2006 (03):72-74.
[4]蔡阳.智慧水利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水利信息化,2018 (04):1-6.
[5]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 智慧水利现状分析及建设初步设想[J]中国水利,2018(05):1-4.
[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智慧地球[M]东方出版社, 2009.[7]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 2016,37(05):72-76.
[8]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1):4-12+17.
[9]郑庆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9-14.
[10]黄英,李保国,雷菁,等. 新工科的专业核心能力探索及课程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 2020(05):20-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