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什么难学
药学是学什么的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学习它的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而这些规律与方法,均贯穿于原文之中。虽然后人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将原文划分为若干单元,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注释。但我们的学习不能强客弱主,一定要立足于原著。对《伤寒论》的原文(或者说条文)要熟读,重点条文要能够背诵,这不仅对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伤寒论》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也有极大的方便。
第一,要有文言文基础。《伤寒论》是在汉代写成的,距今已经1800年左右。白话文现在已经非常普及,谁还愿意天天读这种诘屈聱牙、深奥难懂的古文医学著作?老实讲,真没多少人。即便是古文功底很好的非中医专业人士也未必读得明白。这么晦涩拗口的著作,要是没有文言文的底子那就真得抓瞎了,读不了两句估计就得一头包,谁还读得下去?即便有不少人藉着注解勉强看下去,也会是看不了几句就一个坑,读不了几句就一个坎,磕磕绊绊。停顿的次数多了,便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不要说坚持看下去的决心了。这也是没办法,因为注解常常是各家说各话,特别是一些解释不了便模糊处理的地方,看得人直犯糊涂,越看越糊涂之后,很多人自然也就懒得再看了。说来说去,古文的阅读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这
是第一关,也是最现实的一关。当然了,也不必过于担心自己文言文的基础不够好,如果能够坚持在学习《伤寒论》原文的时候经常翻看古典医籍,其实不知不觉中文言文水平就已经慢慢上去了。
第二,要能读“无字之处”。张仲景是个思维很严谨的人,惜墨如金。他认为没必要的地方一个字也不多写,这就给看书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他没写到的地方需要大家动脑筋去想,他没提到的地方需要大家动脑筋去猜,而且思考不一定一次就能出结果,即便想出一个结果,也不一定就能与原文完全吻合。一本书看得这么费劲,跟读“无字天书”似的,很多人就不愿意读了。实际上张仲景就是要求每一个读他的书的人都要思考,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有“寻余所集”,才能“思过半矣”。你都不去思考,不去深入探究,那注定是看不懂的。《伤寒论》有一部分是言传的,另一部分则是要靠读的人自己去“意会”的。
第三,需要想象力。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还没接触过临床的专科生、本科生,看到那些条文常常很难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本来对条文内容就比较陌生,加上临床患者见的也不多,对临证处方用药也没什么亲身体会和直观感受,如果再缺乏必要的想象力,那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若能借助想象将各条条文所描述的状况进行情景再现,则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第四,需要逻辑与推理。那些对《伤寒论》内容已经比较熟悉的人,必然是经过了反复地诵读、记忆与思考,但这还不够,要想贯通整本著作,还必须借助逻辑分析与推理来解剖每一条条文,仔仔细细地解剖,不断地质疑、反问、推敲、揣摩,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寻问题的答案,并能时常更新答案。熬得住这种经年累月的“自我折磨”才有可能通透伤寒之理,若浅尝辄止则最多只能算个半吊子。
第五,需要恒心、毅力、耐力。做学问贵在坚持,随随便便看两页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是很难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你必须得坚持,得挺住!有朋友你去玩你不能去,有聚会邀你去参加你不能去,你得让自己的屁股“钉”在椅子上,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你所专注的事情上才有可能获得想要的成功。《伤寒论》的学习非常艰苦,很多人学不明白就是因为中途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坚持。这是对意志的巨大考验,凡是耐不住寂寞、耐不住久坐、耐不住诱惑的人一般都很难成功。
第六,需要懂得创新。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没有创新,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发展,中医学更是亟需创新。《伤寒论》的研究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关键在于你是否思考过、设想过、尝试过。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的脚步后面走很难会有所创建,要大胆地去假设、去
否定、去质疑、去摸索。回顾历史,在《伤寒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留名青史的医家都是提出了自己独特见解与理论观点的人。要想把《伤寒论》学到家、学通透,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第七,要熟读原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方证。原文要熟读,但也不是平均对待,重点的条文更要读熟记牢。什么是重点? 从指导临床辨证的需要考虑,应该说凡是辨证治法方药完备的条文都是重点。一部《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禹余粮丸方阙),它代表着113个方证,有些方证多次出现在前后条文之中,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小柴胡汤证、四逆汤证等,但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辨证内容的充实与论治方法的扩展。因此,这些条文都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记牢,最好是能够背诵下来。
当然,还有些条文,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以及辨各经病脉证的提纲等等,虽然未提出治法与方药,但由于其辨证精确,具有指导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亦需要背诵记牢,熟读原文或背诵重点条文,最好选用白文本,即不加注释的《伤寒论》。
第八,熟悉并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是学好《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前提。《伤寒论》是讲辨证论治的,属于辨证医学的专著。但它的学术思想是有继承性的,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吸取了当代的医学成果,以阴阳五行、运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及方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想学懂、学深《伤寒论》,就必须首先学习好现代编写的《中医学基础》以及《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同时,还要学习《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在《伤寒论》之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所论述的有关药物性味功能的理论,与《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最为接近。故此,学习《神农本草经》对探讨《伤寒论》的用药与,则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好《伤寒论》,还必须学习《金匮要略方论》。它与《伤寒论》原本为一书,均系张仲景所著,现在分为两部书,但它们在学术思想、所论病证以及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发明,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如《伤寒论》在举出半夏泻心汤证时,由于只强调与柴胡证、结胸证的鉴别,故述证有些不太完备,但这一不足,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得到了补充与发挥。类似情况甚多,不一一列举。这说明参看并对照《金匮要略方论》来学习《伤寒论》,无疑是会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