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
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分别为:
1.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
动。
2.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
鸲。
3.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
泽腹坚。
4.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
鱼上冰(鱼陟负冰)。
5.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6.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7.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8.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9.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10.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竖蛋是什么节气的风俗11.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12.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13.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14.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15.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16.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
鸣。
17.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
禾乃登。
18.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鸟
养羞。
19.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
水始涸。
20.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
五日菊有黄华。
21.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
蛰虫咸俯。
22.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
大水为蜃。
23.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24.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
挺生。[33][56]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
“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民间习俗
1、立春
立春古称正月节、岁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自汉后统一使用历法岁节被挪到了阴历正月元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雨水过后,开始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