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报道
42
岑巩县客楼镇按照岑巩县林下经济“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的工作要求,落实林下思州鸡1个千亩基地和2个百亩基地建设,1个300亩以上林下黄金基地建设和5个林下蜂100亩基地建设。
在客楼镇土黄村,五十岁的村民钟占香在家照看孙子,不能外出打工,她说在黄金栽种基地务工,一天80块可以贴补家用。脱贫户陈军说,今年村里发展产业,我们多了一份务工收入,还可以分红。
土黄村以种植传统烤烟产业为主,为多渠道增加众收入,今年该村流转林地320亩,建立林下黄精种植基地,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为村民创收。
“我们基地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15年林地租赁合同,种植黄精每周期为5年,预计亩产至少5000斤,按照现在市场每斤10元计算,基地总产值达1600万元,可带动112名众在家门口务工。”土黄村支部书记肖吉发说,“打造我们村林下经济种植示范点,总投资276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22万元,合作社自筹54万元,涉及土黄、安山、丰坝3个村脱贫户,即2014年建档立卡户196户775人。”
在陀子坳村“祥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子头思州鸡养殖基地,只见一鸡在林间、在草丛、在翻犁的土地上觅食、嬉戏……“我的鸡卖价不错,上个月就卖出2000余只,产值16万余元。”合作社负责人高存祥说,
“多亏政府给我们技术、拉资金,为我们搭建平台,思州鸡才卖到凯里和贵阳等地。”
该基地采取“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按照因户施策2万元,18户贫困户入股资金36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55万元,才打造了年出栏2万羽思州鸡规模的陀子坳村示范基地,占用林地500亩。
“我月工资平均在5000元以上。”高存武是入股户也是养殖工人,主要做犁土、种植玉米和蔬菜等杂活,以保证养殖的鸡具有高原“铁公鸡”的原汁原味。
农村致富据了解,客楼镇建成林下养殖思州鸡基地3个,利用林地1650亩,4月中旬投放第一批鸡苗完毕,达到年出栏思州鸡7万羽以上。
在林下蜂方面,客楼镇立足原有产业规模,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贫困户”工作方法,抱团养蜂产业市场,实现富民增收。
今年杨军散养蜜蜂100余箱,计划产值达10万元以上。说起养蜂,杨峰说寨上的村民通过易地移民搬迁到县城安置点亚坝小区居住了。他家是2017年搬迁的,是岑巩县第一批搬迁对象。
分管林下蜂建设工作的该镇副书记王崇鼎介绍:“我们以养蜂户为载体,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上半年完成养蜂600箱,全面完成5个100亩养蜂基地规范化建设,促进更多贫困众增收。”(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供稿)
 杨启平 杨元彬
客楼镇: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开阳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充
分利用地域特优势,聚焦农村产业发展要素,创新发展思路,念好农村“产业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奏响农民增收“致富曲”。
聚焦产业要素,探索农村产业“新路子”。开阳县以“挖掘地方特,按照市场需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林则林的方式,主攻茶、菜、菌、竹、药、果等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27.75万亩。大手笔做好茶产业发展文章,加快推进龙岗、楠木渡、冯三等坝区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抓好高寨乡食用菌、竹、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龙水乡蜂糖李、南江的枇杷、花梨的樱桃等水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聚焦种养循环,推动产业发展“新举措”。开阳县因地
制宜,抓好农业产业布局精心定位,实行“1+N”高效生态
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抓好茶叶、水果基地建设,打造一
批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精品水果品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龙水乡蜂糖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公司 +贫困户”模式,发展湖羊养殖,用湖羊养殖产生的粪肥助力发展核桃产业,以林业生态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聚焦利益联结,抓好农特产品“新发展 ”。搭建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确保本地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低于70%。加快分拣包装、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配套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加快与市农垦集团、中菜网、贵阳北部物流园等企业合作,推进全县农产品融入大市场进行大流通。以台湾产业园为抓手,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重点推进贵阳三联乳业乳制品加工、农汇果业的富硒水果深加工、健康农中药食材全产业链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经营管理“合一”,利益分配“合一”,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聚焦品牌培育,打造富硒产品“新名片”。围绕省、市推出的12产业和“五子登科”产业,积极争取省、市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开阳县发展硒产业。加快推进贵州省富硒产品检测中心、省硒资源研究中心项目落地,健全富硒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大力培育“5+N”富硒特品牌,持续抓好黔货出山,擦亮“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品牌名片,提高“中国硒州”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硒货出山”的步伐,打造富硒示范一条街,推动农特产品销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助力众致富奔小康。(中共开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开阳县:念好农村『产业经』
奏响农民『致富曲』
黎平县按照“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总要求,依托侗民族文化、“一村一品”等特优势,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平台,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用好结对帮扶力量,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成效明显。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80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3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84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3.98亿元),同比增长16.18%,旅游产业带动6157人实现增收脱贫,助推全县整县“减贫摘帽”。
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渠道。围绕众增收,鼓励众将土地、房屋等生活性资产转变成旅游经营性资产,将农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转变成旅游商品,推动农民向出租人、个体户、演员转变,确保众在参与景区管理、门票分成、房屋出租、接待经营、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加工等环节中获得收益,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全县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近万人,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6万余人。
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和百里侗寨资源,充分挖掘各村寨文化内涵、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发展侗文化乡村旅
游,实现12个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目前,全县积极
探索了肇兴景区“国有公司主导开发经营”模式、滚正村“公司+农户”众筹发展模式、洋洞村“牛棚旅舍+有机农业”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式。
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依托媒体网络平台加强宣传,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举办洋洞牛耕部落—“萤火虫”星光晚会及肇兴景区“七夕 唠姑娘 对山歌”等活动,承办全省2020年“重走长征路共赴春之约”启动仪式,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吸引更多游客来黎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快速复苏。
用足用好结对帮扶力量。充分利用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集团、杭州市下城区等单位对口帮扶黎平县的机遇,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市场宣传营销、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黄岗侗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肇兴侗寨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
大力开发旅游文创产品。鼓励民间工匠艺人发挥自身特长,创新开发旅游文创产品。采取“公司+合作社+订单”模式,实现以销定产、产销对接。目前,全县已有侗品源合作社、彦婷手工刺绣坊、定八民族服饰手工刺绣公司等5家传统手工艺企业,与40个专业合作社合作,在全县40个村建立旅游文创产品生产基地,带动织娘、染娘、绣娘等3000多人加入合作社,年均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供稿)
黎平县:做“特”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姚进忠 杨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