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的黄金时代年过完了的说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相信“用美丽改变命运”,中国的医美产业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喧嚣。高度市场化的另一面,则是很难避免急功近利与野蛮生长。但不管怎样,属于这个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5月一向被薛红宇视为“整形的淡季”―因为在这个月里,顾客们通常没有足够的公休长假可以用作整形后的恢复期,但即使是这样,薛红宇“最平常的一天”,也要以3台手术开场。
亨氏牛初乳怎么样 薛红宇是公立三甲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的副主任医师。
一个周三的下午两点,他刚下了手术台,就匆匆赶往门诊部,那里已经有18位顾客在候诊,他必须以每位5到10分钟的时间完成面诊咨询。
同样的时间点,坐标是上海百达丽医疗美容门诊部。在这家民营整形医院里,擅长鼻整形手术的整形医生王艳正在给一位要完成鼻修复的消费者做术前最后一轮面诊。她上午刚做完一台4个小时的手术,中间只花了半小时吃完午餐,就立刻坐回到面诊间。
陈宝莲为什么自杀 某种程度来说,薛红宇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在的北医三院整形科,立科60多年来都被医院高度重视。如果将时间拨回十年前,这个行业更普遍的局面是―整形科在公立医院中通常是最边缘化的科室之一。
“公立医院会更重视普内科、心血管科等能够治病救人的科室,因为它们更注重口碑、效益和社会性。”王艳曾经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科的大夫,那时如果她需要做一台硅胶隆鼻手术,先要给器械科打电话,由器械科和工厂临时预订手术需要的材料,因为医院里没有现成库存。本身就是聘任制的她,最终做出了离开公立医院的决定。
但现在,医院内部多年潜在的“鄙视链”早已消失,整形科甚至成了公立医院争先恐后抢夺整形医生资源、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科室。薛红宇说在自己医院内部,他“没有听过整形医生转去别的科的,都是别的科来整形科学习”。
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科的市场化算是比较早的。在医院层面,取消了公立医院体制内较为死板的工资核算模式,将整形医生的工作量完全与收入挂钩,提升整形医生的积极性。整形医生一边按照传统的专家模式就诊,但同时也在竞争中觉醒,已经有意识要在业内创立个人品牌。
52岁的曹卫刚已经在这家医院的整形科工作了30年。他刚入行时,该科室还是以创伤修复重建为主,例如外伤和烧伤,但此后几十年,这类患者的数量逐渐减少,另一类身体健康并非患者、只是对自己的容貌有改善需求的“顾客”开始增多,医院内部由此逐渐产生了“医疗美容”的说 法。
医疗美容的专业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予以修复与再塑。
按照是否实施手术,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手术类项目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或改善眼、鼻、胸等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外观,而非手术类项目主要包括注射及激光疗法等微整形术,可分为注射填充类、无创年轻化、激光美容等。
虽然说不准崛起的具体时间,但近年来,中国医美市场的确已经进入至一个极速膨胀的黄金时代。根据医美社交电商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16年医美白皮书》称,中国医美市场2016年的交易额达到7963亿元,年增长率接近20%,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1.376万亿元。该报告还指出,2015年中国正规医美消费就已经达到220万例,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232万例的巴西,而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同类消费达到469?f例。
陈冠希门女星 这个市场突然变得很拥挤,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规模和医院体量以可见的速度在稳步扩大,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五部委连续6年发布政策文件均在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院,促动很多整形科医生选择从公立医院辞职下海创业。据更美App发布的白皮书统计数据,从2013年至2016年,全国新增的医美民营医院和诊所数量超过1000家。
这个产业的中游,则闯入了新氧、更美和美黛拉等一批围绕美容整形的垂直社交应用和电商平台,它们大多起步期都在2013年左右,背后还有红杉资本、经纬创投等投资方的加持,经过两年时间的用户流量积累,与下游医院和整形医生形成更为密切的业务对接,最终打磨出电商这一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此外,各种消费信贷产品也陆续盯上了这块“开销不算低”的新市 场。 人类是怎么繁衍的
而上游的药剂和器械制造商,凭借近乎垄断的技术,试图操纵这个市场的流行趋势。加速迭代推向市场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新仪器或试剂产品,噱头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实际的功能创新,却在吸引充满好奇心的消费者和急于抢滩市场份额的医院面前屡获成功。
看起来,中国的医美消费与美国、韩国这些在整形文化上更为成熟的国家相比,虽然起步
晚了几十年,但其成长的加速度却着实惊人,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即使各类与整容失败相关的负面新闻报道与这个产业的发展几乎如影随形,也没有阻止其迎来如今的大爆发局面,医美行业的多个维度正在颠覆我们原先对它持有的保守刻板的印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催化剂和消费动力对中国的医美产业发展持续推波助澜?答案也许就藏在当下医美消费者的人结构之中―他们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年纪在30岁以上,以“驻颜”和“保养”为目的,微整技术的兴起已经极大降低了这部分人对于医美风险的心理防线;另一类则是30岁以下、甚至年轻程度还在不断刷新纪录的一人,他们想用能主动掌控的“人造”美丽来增加处世自信,提升自我价值,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于“美丽改变命运”这个观点,似乎并没感到有何不妥。
IDG资本董事楼军在投资医美社区App美黛拉时颇为谨慎,观望了近两年时间。他的一个顾虑在于,虽然这个市场的盘子看起来很大,但社会上对医美的负面舆论竖起了一道屏障,到底有多少消费者站在墙内还看不清。
在做了大量消费者调研后,楼军发现,医美的主力消费体已经转移到90后甚至95后身上。
不要犹豫
“90年出生的人已经0岁了,他们中间有部分人出生后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不需要为温饱担忧的,长大之后心理安全感足够。其实整个社会的人对医美的看法没有改变,而是新一代的人长大变成消费主力,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上一代人不一样。”楼军说。
那些等着让北医三院薛红宇大夫面诊的顾客里,绝大多数并非来自演艺、文娱这些靠样貌吃饭的行业―有想给自己割对双眼皮的村官,也有数个思想前卫的家长,想趁着假期带还在读中学的孩子来提升一下颜值,甚至当作考试的奖励,希望她在未来能凭借更好的容貌条件更容易地谈恋爱、工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