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的课堂教学
古诗一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正如孔子曾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古诗也是彰显文化底蕴的镜子,折射出那妙语连珠的文学功底,折射出文人骚客内心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方针下,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就三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创设情境,感受诗境
古诗犹如一杯茶,也许在常人看来它平淡无奇,举起茶杯喝入口中毫无回味。然而,真正懂茶的人,就会静静地坐下来,先闻闻茶的清香,接着小酌一口,再细细品味它的浓郁和茶里面的故事,这就是品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品茶人。那么首先,教师应首先能让自己身临其境,去细读作品。其次,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他们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支柱等等。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能够走进诗中,感受诗境。比如故事切入法: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固有的特点,诗人每写一首诗作枫桥夜泊古诗翻译
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它称为“背景介绍”。这样的称呼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把相对刻板的“背景简介”,通过教师的稍加修改,如把里面一切专有名词改成学生易懂的词语,从而使其更加富有趣味性。如教授《枫桥夜泊》时,可以把背景简介改编成:“一千两百多年前,有那么一个人,他跟我们的小朋友一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只为考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考试成绩出来了,在前几名中,就是没有他的名字。他原本预期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他期待着实现理想后,能够当官,有成的马队来为他祝贺,有邻居们夸赞的话语,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瞬间化为乌有。他努力了,却没有收获,付出那么多,结果呢?他害怕被人耻笑,沮丧着头,带着行李乘船离开北京,一个人踏上了离乡之路,那一夜的风很凉,跟他的心一样凉。那个人在途中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情,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枫桥夜泊》”。这样的改编能够让学生与大诗人之间有共同之处,从而更想走进诗作去读读。此外还有观察课文中插图来切入古诗、由文中一句话或一个字来切入古诗等等。
二、品词解意,体悟诗意,品味诗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这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多读,从而让学生在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品词解意。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拘于教师把每个字或者每个词的意思灌输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将诗意翻译出来。现在的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诗意,然后再试着品味字词中的妙语连珠。例如在教授《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通过观察书中插图知道这是深秋。接着还是看看插图,诗人站在山下,图上的山里诗人很远,那这样的山应该是深山,诗人要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才能通到那里。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寒山”这个词,比如可以从当时的深秋季节来理解,因为天气凉了,所以觉得山也是寒冷的,也可以从因为那是深山,出没的人比较少,给人一种阴森、凉飕飕的感觉,所以觉得山也是寒冷的等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拓展阅读,迁移教学,培养诗趣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生活的广阔源泉,使文本和生活实现相似律动,从而使课堂具有趣味性,最终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那么就古诗而言,如写事抒情的《游子吟》,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孟郊的妈妈帮他缝补衣服,那么你们的妈妈又为你做
了写什么,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小日记,从理解文中妈妈对儿子爱升华内化到学生自己,通过笔触的描写自己的妈妈,进而理解妈妈的伟大,也是一次品德的教育。再如写景抒情的《枫桥夜泊》,通过写诗人深夜独自在船头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将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凄凉融汇在一起,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诗人也是怀才不遇的。
总之,引导学生感受诗境,从而在此基础之上能品味诗情,利用迁移教学的方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诗趣,使学生能在广阔无边的文化长河中,感受古诗这一颗明珠的璀璨,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不断洗礼自己的灵魂,这才是成功的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