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
1 分类与现状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虾姑,雄性成虾的两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该虾体随栖息环境变化而变化,一般为绿或褐绿,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生活于淡水中,故称为淡水龙虾。红螯螯虾自然分布于北昆士兰的河流中。通常为50~150克,最大的个体为500克左右,面且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并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腹部占总体重的42%~47%),耐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人工繁殖设备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难度较大的技术条件,育苗就可以获得成功等优点,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水产界的广泛兴趣。
在澳大利亚,养殖试验始于1985年,并对红螯螯虾、麦龙虾和亚比虾三个品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最有发展前景。该虾现已扩展到一些新的地区,包括南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80年代末,美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均引进试养。中国的台湾省称红螯螯虾为四脊滑螯虾。国内于1992年由广东和湖北两省引进,繁养殖很快获得成功。现在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引进了此品种,并逐步进行试验和小规模生产,在市场上也有零星出现。但由于起步较晚又受苗种
生产量的制约,要形成规模产品还需2~3年的时间,但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养殖发展前景广阔。
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虾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因此,该虾养殖中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1~2天蜕壳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更易死亡。
3 养殖环境
3.1 养殖场地必须建在四周无任何污染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3.2 养殖场地周围500米内无有害废弃物污染源、水源充沛,养殖用水需经科学处理,使用健康的种苗和优质的饲料。
4 养殖设施
4.1 虾池
4.1.1 虾池的面积为0.5~2.0公顷,长方形,长宽比不大于
4:1。
4.1.2 虾池方向为南北走向,使虾埂受到风浪冲击的面积减少,使池水受风面积增大,有利池水增氧。
4.1.3 虾池深度深在0.7--1.5米,不宜过深,以利于水草生长,光合作用,溶氧补充及虾的栖息摄食与生长。
4.1.4 虾池堤埂坡度1:2.5至1:3。
4.1.5提供隐蔽场所,红螯螯虾有怕光的习性,在塘底放一些波纹瓦、旧轮胎、PVC管,砖头瓦片等隐蔽物,为虾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栖息环境。虾塘四周除堤坝坚固外,还可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如塑料薄膜或塑料板围起来,防止虾外逃和敌害生物如蛙、蛇、鼠的侵入。
4.2 虾池有单独的排灌水系统。
4.3 增氧系统
红蚯蚓养殖技术
使用叶轮式增氧机,按负荷3~5亩/kw配备。
5 放养前准备
5.1 整理虾池
5.1.1 推塘
池底经暴晒后用推土机进行推塘。
5.1.2 晒池
收虾后排干池水,暴晒至底泥呈龟裂状,时间15~30天。5.1.3 泡塘冲洗
反复灌、排水浸泡3~4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