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旺盛,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信贷投入不充分,金融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度较低的问题长期存在。随着国家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鼓励政策不断出台,农村金融需求快速增长,引发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关键词:县域金融 供给与需求 研究
县域金融资源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甘肃省张掖市县域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运用中存在的“大存差”与“小借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统合资金来源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推动作用。
县域金融资金来源与运用基本情况分析
(一)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弱,“大存差”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
至2011年末,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
长21.46%,存款余额为319.48亿元,与之相比同期贷款增长了24.85%,贷款余额为165.23亿元,首次实现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存贷差金额154.25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48.28%。贷款大于存款的现象说明了经济的活跃,对于张掖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刺激、激励的效果。但贷款小于存款的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环境中。仅以张掖市某县为例,该县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24.56%,新增贷款只占到新增存款的1.05%,大部分存款资金滞留,存款资金的滞留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县域资金的外流是解决存贷差的唯一途径,随着存贷差的扩大,县域资金外流的情况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该县的情况说明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靠投资的拉动,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法信贷,造成金融信贷资金外流趋势不断扩大,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由此产生了信贷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撑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小借差”的问题逐步突出
虽然根据国家扶持农业经济的要求,各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进入农村市场,但数十年扎根在农村的农业合作金融机构,其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力度的不断扩大,具有相对固定资金来源的农村合作信用社已无
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还以张掖市某县为例,2011年全年农村信用联社存贷各月均超过了80%,月平均存贷比出现了88.8%的业绩,高峰月份达到104.09%,剔出其法定的14.5%存款准备金率,明显出现了“小借差”现象。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例不宜过高,目前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较高的存贷比会加大农村信用联社支付危机扩散,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资金运用风险,也映射出了县域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合理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县域信贷市场份额萎缩,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小
2011年末,张掖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与新增贷款出现了61.03%的顺差,绝大部分新增存款还是外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却高达新增存款的1.4倍,信贷出现了逆差,远远高于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75%。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9.89%,而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46.8%。在县域金融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存贷款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张掖市某县,2011年末全县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6.67%,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30.73%,高额存款,低额贷款,银行的运营成本高,资金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差。明显较低的贷款增
长幅度不得不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在县域信贷市场份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缺口,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信贷市场份额的紧缩,加大了县域信贷资金来源与合理运用的压力。
(四) 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客户定位不明确,加速了县域金融资源流失
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2011年末,张掖市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新增3.35亿元,累计达到18.31亿元,新增贷款仅5700万元,各项贷款累计仅2.24亿元,存贷款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行内资金往来和存放同业达16.05亿元,占到各项存款87.65%,是各项贷款的7.16倍,大部分来源于县域的资金却不能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县域金融资金利用不平衡的因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机构发展定位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张掖市整体的经济结构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工业经济相对薄弱、服务业刚刚起步的传统经济结构,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因此,就张掖市而言,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上,而县域金融业中主要由商业银
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重点投向大中型企业,信贷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业发展银行在保证政策性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基础上,发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实际贷款投放力度不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还缺乏积极的促进作用。邮政储蓄由于只存不贷,发展到开办小额质押,农户联保、商户联保等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其所吸收的存款大部分外流,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由于各金融机构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对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发挥金融机构的的融资作用。
(二)金融机构现行管理体制限制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金融网点大幅缩减,仅存的县域金融机构也转为以吸收存款为经营主体。张掖市某县,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精简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银行分支机构的整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由最多时的18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家,到目前仅存的5家。二是以计付较高利息鼓励存款,例如:农行规定上存资金定期一年利率高于居民储蓄同期存款利率0.6个百分点,刺激存款。三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审批越来越小,导致其贷款功能逐渐萎缩,造成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四是对贷款责任、风险损失追究、防范风险等方
面信贷责任追究过严,制约了贷款工作的开展。县域经济中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对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不足融资是一种补偿,有着不容忽视的负效应,但其积极的作用更为明显。(三)经济质量和金融运行环境欠佳
从全市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少;产品结构初级化,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组织结构小型化,管理方式家族化,骨干企业少,规模优势不明显,支柱企业支撑力不强等,影响了银行贷款投放,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
(四)农村金融市场构成的单一格局
以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县域经济,金融更多的投入集中在农村,而目前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存在着信贷业务单一、经营困难、筹资渠道狭窄、资金外流、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内部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使得其与县域经济发展无法同步。虽然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军农村市场,国家也已出台了成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服务农村的优势,使得其他银行机构业务发展缓慢,形成实质上单一金融机构构成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
提高资金来源应用率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构筑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方面要积极筹划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多层面推荐重点项目和提供经济发展信息;另一方面,充分把政府的职能优势与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相结合,建设组织增信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关键性作用,使之成为市场经济分配资源新的基础性平台。伴之以建立完善金融诉讼案件协调会议制度,为信贷投入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政府牵线搭桥,银、企“双赢”的金融环境,建立县域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金融管理部门监督和引导,提高信贷政策导向的实际效果
人民银行要及时传导国家各项信贷政策,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通过银企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及时为银企提供信贷咨询和服务,引导信贷投放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增强金融机构竞争活力。同时,加大对新设立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指标的考核,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三)加强市场主体建设,主动适应金融信贷政策的需要
县域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综合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展符合信贷政策需求的产业及产品,创造信贷支持的前提;高度关注自身信用积累,建立与银行之间畅通、透明的信用联接机制,不断提升信用等级,为相互信贷合作乃至参与市场资本运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充分利用和完善市场。在运行中,开发性金融不直接进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等制度缺损,而又有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的,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开行沿着政府路径,以融资为杠杆,通过政府协调,对项目法人进行孵化、培育、完善、考核,推动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的建设,使国家信用、开行信用、地方政府信用转化出企业信用,发育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
(四)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积极主动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应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手段是坚持制度建设、市场建设的方法。商业金融要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正确处理好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关注县域市场前景,准服务支持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可围绕
县域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的形成;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结合。
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现实对金融的需求,金融供给却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性金融抑制。深化金融在县域经济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尽快建立健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是解决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调问题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成.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分析[J] .经济科学,2003(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