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淳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2期
文/ 方淳
1948 年,杭州城搬来了一家人,这户人家有一个女儿才15 岁,正是豆蔻梢头的年龄,出落得楚楚动人。她自学京剧,练得一口的字正腔圆,在苏杭一带的票友中,已经名声大噪。谁也没想到,这个模样俊俏的女孩儿能从杭州走到北京,成了荧屏上的“中国第一位女特务”,继而又成为生活里的“中国电影界唯一的女将军”。她就是王晓棠。
王晓棠原籍江苏南京,生于河南开封。幼年时代随父母迁居重庆。因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拜师学唱京剧。初中时已学会“铁弓缘”、“惊梦”等许多唱腔。1948 年举家迁居杭州。1949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中专,继续自学京剧。
王晓棠的妈妈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士,她的朋友认识黄宗英,黄宗英当时也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曾经因在《乌鸦麻雀》中扮演的角而获得文化部品评的优秀电影一等奖,同时自己还当编剧。通过黄宗英的
介绍,王晓棠认识了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黄宗江当时已是沪上有名的话剧与电影演员,曾经主演过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王》、《春》、《秋》及电影《乱世风光》等。那是一个夜晚,王晓棠去了黄宗英的家,黄宗江一看,这女孩儿坐没坐相,单腿跪在沙发上,但是瞧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觉得这孩子行。于是,就给招京剧演员的几位考官写了一张条,那是1952 年,王晓棠就这样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京剧团。京剧团里,大家都是科班出身的正式演员,要想立足也不容易。京剧团要慰问演出,王晓棠的任务就是报幕,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角,却让观众们记住了他,有一个伤病员连续看王晓棠报幕五次。京剧团的团长说,王晓棠不是演电影出的名,她报幕就出名了。
1954 年,王晓棠调入总政话剧团,这成了她人生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京剧和话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舞台语言,作为一名新人,要登上舞台演个主角,别提有多难了。进团不久,正赶上演一场大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业余底子的王晓棠被安排跑众,同时还要分管好道具和化妆,她的工作就是给演员们洗卸妆用的纱布。那是农村戏,演员们的腿上、胳膊上都是很厚的棕油彩,条件艰苦,演员们往皮肤上打一层凡士林,就使劲拿纱布擦,王晓棠每天就得把纱布洗好,晾干。这位西子湖姑娘身上确实还带着重庆妹子的泼辣劲,就是这么低微的工作也一定要把它做好。为了能上台当个主角,这位姑娘还给领导写了七八页厚的信,来争取领导安排好的ABC 候补角之外的D角,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敢闯敢干的这股劲儿还是给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登上银幕是1955 年拍摄的《神秘的旅伴》,片中王晓棠扮演一个黎族姑娘,传神的眼睛,奔放的热情,感染了观众,成为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随后在《边寨烽火》一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玛诺,1958 年获11 届卡罗维亚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1958 年,王晓棠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 年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成功塑造金环、银环形象,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还出演过影片《海鹰》、《碧空雄师》、《鄂尔多斯风暴》、《英雄虎胆》,其中以不多的篇幅,塑造了具有性格气质的人物,展现出她较强的塑造力。在《英雄虎胆》中,王晓棠出演女特务阿兰,有一段表演要求给副司令跳一个伦巴,王晓棠自小没有学习过交谊舞,怎么办呢?正好厂里有个录音师叫郭大震,是上海人,会伦巴舞,于是在团长的要求下,他教演员们跳伦巴,用铅笔在地上画上脚印,按着脚印学习,不用三天,王晓棠就学会了伦巴舞,那年,正赶上除四害,王晓棠被安排任务上了斜斜的屋顶除麻雀,在屋顶上,她还不忘练习伦巴呢。
1969 年,在“江青”的打击下,王晓棠一家受到“”冲击,到怀柔北台林场劳动了6 年,在那6年时光里,有两年,一家人过着仅仅依靠儿子言小20 斤粮票度过了2 年的生活。1974 年,17 岁的儿子得了肝炎去世了,悲恸的心使王晓棠下定决心要回到八一厂。有人说,王晓棠你这么想回八一厂,你就是死也不能回八一厂。王晓棠是造梦人,也是守梦人。她咬着牙说:“除非我死了,我一定要回八一厂。”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邀请王晓棠,但王晓棠就是凭着自己的倔强,六年来不断地写申述材料,要求回八一制片厂。
1975 年3 月,在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的批准下,王晓棠终于回到八一制片厂。第二年,她第一次获得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机会。1988 年,由于出的组织才能,王晓棠出任八一制片厂副厂长,主管电影生产。1992 年又晋升为八一制片厂厂长,成为八一厂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厂长。1993年7月,王晓棠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电影界唯一的“女将军”。从1988 年到1998 年,王晓棠担任厂长的十年时间里,王晓棠前后指挥拍摄了电影《大转折》《大进军》等多部革命题材的传奇制作。生活中,王晓棠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领导,逢年过节,会自掏腰包购买月饼、烧鸡,送给厂里值班的警卫们。厂里的员工们都说,她既带给了八一厂辉煌,也是八一厂的一片净土。
黄宗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