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
陈艳格 杨月华 冯战申 许昌学院
摘要:如何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向务实高效的智慧校园发展,需研究建设合理的校园应用和建设策略。通过探索一站式信息化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移动化、个性化等方面研究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制定一套较合理的智慧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推动校园智慧化发展历程,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3-0347-02
一、引言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智能化教育、学习、管理为一体的学校环境,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能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师、学生、资源相互交互,获得及时的互动、最大的共享、最佳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1]。由于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给使用用户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智慧校园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全面建设和实施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等特征,真正实现物物相连的智能化校园,对师生的教学、生活、科研各方面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可建立智慧的虚拟的共享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实现混合学习、自我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智慧校园信息化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通过对智能校园应用和建设策略进行研究,推动校园信息化的应用,加快高校信息化智能发展进程。
二、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
目前出现的新技术如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信息化向智慧校园发展的步伐。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使国内先后提出了“智慧教育”、“智慧人才”、“智慧校园”等概念。
智慧校园的出现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育向智慧化、个性化、服务化、创新化发展,促使学校的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服务手段等发生改变,有利于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各种资源共享,最终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探索新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合理的智慧校园,不仅能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移动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构建信息化学习,优化学习方式,也能运用丰富的软件信息系统,高效便捷地实现对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安全
、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控制,从而改善教学软硬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模式教学,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因此,需结合新技术探讨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
1.构建智能校园一站式信息化云服务平台
一站式服务平台包括门户网站、微博、等,将这些信息服务渠道的入口整合为唯一的信息发布入口,实现各种信息平台、管理平台、资源平台、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实现智能校园网、网络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新媒体的整合,丰富学习资源,使教学环节具体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节省教学管理成本。
2.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在平台中的应用
加强网站、QQ、手机APP、、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建设,协同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在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在平台中的应用,实现移动学习及智能型泛在学习等学生学习模式及应用,通过智慧校园的引入,使课堂、课外教学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3.构建大数据采集平台,实现师生信息采集模式智慧化
在云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采集平台,智慧采集师生信息,为智能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校园数据分析提供信息支撑基础,使教学环境智能化,校园服务、校园安全更全面到位。
4.搭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家校通”建设模式的网络平台如何搭建云平台
实现家校班短信互动、网上交流、在线观摩等功能,最终实现学生管理更方便容易,校校、班班、人人、家校能互相通信的网络平台。
5.实现应用协同、个性化服务、社会联动的智慧校园
实现学校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的全面协同,实现基于角的个性化定制服务[2];实现“学校主体、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校园社会联动、协同创新。
6.实现移动化、可视化、个性化的校园环境
建立移动办公、协同办公、可视化服务、个性应用等教学环境,实现全面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环境,使校园服务、校园管理、校园安全更全面到位。
7.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设
实现校校间智慧学习环境和知识库,在智慧环境下建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从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信息聚合、服务整合等各类资源的融合。
8.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校园数据融合、数据分析
通过智慧校园教学信息化数据融合,实现数字资源共通共享,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本和原有数字化校园的兼容问题,保障数据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和网络的安全性。建立学校数据分析平台,为学校招生就业、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学科发展等提供数据分析依据。
三、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策略
1.建立校级机构领导具有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校级智能校园信息化管理部门,有校长或者副校长担任CIO(首席信息官)[3],建立校级智能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专门替代网络中心这部分工作的角,确保学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确保经费投入保障。CIO作为信息管理者,是信息化的推动者,他们组织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专业团队,不仅有义务推动本校智慧校园信息化水平,也有义务整合校外各种资源,保障校内校外资源共享。通过体制改革,使信息化观念深入高校每一个管理者心中,促进信息化与决策管理的深度融合[4]。
2.全方位构建智能校园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校园教学信息化数据融合研究,实现数字资源共通共享
智能校园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从
智能校园管理平台的搭建,对现有各种资源、资产保障管理系统实施统筹整合,对全校所有单位的房产、水、能源、仪器设备、车辆、公用场所和设施、图书信息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2]。智能化教学环境,使校园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校园安全等各个领域智能化,使智慧校园在校园内的各种相关服务、应用更安全快捷,保障校园服务更到位、校园安全更便于管理。
以网站、QQ、手机移动端、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为载体,加强学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培育校园文化、传播学校形象、实现家校生互动提供多平台支持。
实现全方位教育管理信息化融合平台、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家校互动平台、目录服务平台(设备)、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高校个人数据中心等平台的融合,实现数字资源共通共享。
3.打造高校教育云,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设
建立云框架下的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5]。利用物联网、云平台、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建立校校间智慧学习环境和知识库,在智慧环境下建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建设面向各类学习对象的学校MOOC平台[6]、微课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提倡开发引进各种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加强经费支持力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很好的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使课堂、课外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学生学习模式走向移动学习、智能泛在学习等学习模式,实现协同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实时教学,通过传感器及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实现协助学习、移动学习及智能型泛在学习、情景感知模式、混合学习模式共存的学习模式[7],从而使师生的学习向非正式、混合式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智能化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构架应汇聚各种教学资源,建立的网络学习空间应能融合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智能感知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
4.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化培训,并常规化、制度化[8]
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学信息化,教学全面信息化,使师生改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需对师生进行信息化培训,特别是对信息化素养、信息化应用的培养。教师培训过程中注意培训内容要适用、培训工作经常化与制度化;对学生也应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范围应涉及全校学生,培训内容应从智能化、网络技能到移动技能,培训工作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使培训真正规范化、常态化。
通过对师生进行常规化、制度化的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能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及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及保障体系
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及保障体系应包括智能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智能信息化评价体系、智能信息数据分析平台、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等。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对信息化设备、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智能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在网上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考虑,实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所有相关教学人员的参与,教学评价内容应件经费落实、培训经费等方面进行保障。
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智能化,有利于对信息化设备、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教学评价全面、广泛、真实;有利于高校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6.鼓励信息化课题开展、信息化开发团队建设,为信息化提供发展保障
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和学校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教育部&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推出的下一代互联网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智慧校园的发展和研究,但是很多高校、特别是中小学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
够。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信息化,鼓励学校联合信息化部门开展信息化研究,信息化部门及联合院系教师建立信息化研发团队,将课题研究和学校的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结合起来,保障学校智慧校园有序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提供信息化即时响应平台。
7.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可持续的校企合作网络平台
在目前学校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必须兼顾双方长期利益,需要有基础平台进行支持,搭建教育信息化校企网络平台,提高合作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把校企合作、行业加入到教育平台,使校企合作常态化。
四、结语
通过探讨智慧校园对信息化教育的影响,探讨结合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建立可行性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确立正确的引导方向,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发展。
把智慧校园引入教育信息化中, 促使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创新,使智慧校园应用于全方位教育管理过程。构建智能化、数字化校园,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使信息化机制渗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每一条脉络,促进信息化与教学科研服务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黄瑞钰.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11.
[2]赵春,任友.高校管理信息化:离智慧校园有多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3-7.
[3]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任友.以智慧校园支撑大学治理—“教育治理”视野下高校信息化的角、共识和活力[N].中国教育报,2014,3.
[5]赵霞霞.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3.
[6]任友.建设智慧校园服务大学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4(z1):21-22.
[7]吴宇清.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4.
[8]陈艳格,张玲.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9):222-223.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S186)资助;2015年教育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编号:NGII20150610)资助;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6067)资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