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地方最冷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总体评价
近几十年来,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早就已经恶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系统问题,主要是近百年间、尤其是工业化以来的事件。在历史时期,我国的环境系统包括气候环境、水环境、植被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直至清末以前,并没有出现完全恶化的状况,更没有出现整体恶化的状况。中国古代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部分地区或个别环境要素方面出现了暂时的局部恶化或退化的现象,但整体上仍在正常的范围内变化或波动;气候环境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化也大致如此。
众所周知,从史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是历史的特性与本质所在,不真实就不是历史。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探讨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时候主要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偏差,这就是: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状况时多人云亦云地认为,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早已出现恶化的局面。但是,我一直无法化解的疑问是:这种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究竟具体是出现在什么时候或是在哪个朝代?是环境的整体恶化还是局部恶化?是生态环境要素某个方面的恶化还是局部地区某个环境要素的恶化?诸如此类,至今似乎还没有谁提出一个明确而详细的结论,更没有人对此做过系统和深入的论证。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仅就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状况作一个总体评价。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状况
关于地球气候史的时间长度,有学者认为,目前大致为18~20亿年。这是因为在太古代的地质研究中已发现了沉积层,由此推断远在20亿年前就已经有了大气圈和水圈。在距今约20余亿年至1万年期间,主要出现的是大冰期气候和大间冰期气候。大致在第四纪冰期末,我国气候相对趋于寒冷。河套人和周口店山顶洞人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个冰期约为1万年前“结束”。在这次大理亚冰期气候消退后,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气候的特点[1](P21)。大约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进入了全新世大暖期[2](P71)。不过,这一时期气候虽变暖,但仍有几次反复变化。
从远古地质时期的气候过渡到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初期,即从仰韶文化期至殷墟时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人们常说的全新世大暖期的后期。其时间大致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不仅有近几十年来大量出土的考古材料所证实,而且也有部分物候与文献方面的资料加以说明。并且同样的证据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经历了西周初年的温暖气候不久,便逐渐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寒冷期。这一时期从西周前中期开始,至西周后期结束,大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其时间约为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这可从许多有关当时的物候材料得到证实。如《诗经·豳风》篇与《今本竹书纪年》等,都有大量类似的记载。
从春秋时期起,我国的气候从寒冷逐渐转变为温暖,而且这种温暖的气候相当明显,并持续长达数百年之久,其时间大致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有关物候的记载就说明华北的许多植物生长、收获的季节比现代早些。同时,由于气候转暖,有关鲁国国君的冰房里有时春天都得不到储藏的冰块的记载也多见于文献。
自东汉始,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又趋于寒冷。有几年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下雪,冻死了许多不得温饱的百姓。这个寒冷期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前后持续近六个世纪。其时间大致是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据相关文献记载推测,晋代时,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低1~2。这种低温寒冷气候在南北朝时期还在持续。
从隋唐开始,历经五代一直到北宋末年,我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温暖期,其时间大致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100年。据载,唐初长安的冬天皆暖和无冰雪。当时皇宫和南郊曲江池都种有梅树和柑桔。大家知道,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的分界线。现在人们已科学准确地测知桔树和梅树只能抵抗-8至-14的低温,而现今西安的冬季,最低温度常在-
14以下,桔树已种不活,梅树也难以生长。
直到北宋徽宗年间,即公元12世纪初年前后,由于当时气候突然加剧转寒,我国的气候才进入了第三个寒冷期。在相关史书中,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见到暖冬的记载。第三个寒冷期的具体年代大致是公元1100年—1260年。对此,不仅同样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与物候资料相印证,而且有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所获得的统计学方面的依据[3](P190)。
从南宋末年开始,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温暖期,即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温暖期。这个温暖期虽然短暂,但其温暖的气候却较为明显。其时间大致是公元1260至公元1400年。至元代中期,当时气候明显转暖,有《春游》诗描写北京是“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4](卷一),可知那时北京物候正与北京今日暖冬气候相同。
从明初开始,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进入了最为漫长的一个寒冷期,从明初到清末,历经500余年,其时间大致是公元1400年至公元1900年前后。这一时期,不仅各种诗文、日记、游记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物候材料陆续涌现,而且各省、府、县等编修了约七八千种地方志书。在这些方志中,对地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更详细的纪录,尤其是对于各种异常的气候及其引起的灾害,提供了丰富的可靠资料。而从这一时期方志中大量的物候文献资料看,
主要反映了我国历史时期第四个寒冷期的气候及其变化。据统计,在这一漫长的寒冷期中,尽管也有相对的暖冬期,但寒冬的时间占绝大部分,时间长度大约为4/5。
二、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自远古至近现代,不论是贯穿在地球历史中的气候,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气候,都在发生着大小不同的变化。纵观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状况,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1、冷暖交替
在古往今来的气候变迁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时间长度与程度大小的变动,这种变动以冷暖交替及其伴随着的干湿交替出现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冷暖交替的波动性,已为我国气候史的变迁所证明。从气候史的变化来看,在较大的时间长度中,有以亿年或千万年或百万年为时间单位的“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交替;而在较小的时间长度中,也有冷暖、干湿不同的变化。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的交替变化。其中,每一个温暖期或寒冷期内,又在若干个冷、暖时段或年代的交替波动。这就是说,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多表现为一段时期以温暖年份为主,另一段时期以寒冷年份为主;当然这其
中也包含有一些气候正常的年份。只有当这个渐进的气候变化过程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期或寒冷期。同时,在每一个较长时间的气候变化周期内都有若干个气候暖、冷交替变化的短周期,甚至在每一个短的气候寒冷或温暖的变化周期内还有一些特别偏寒冷或偏温暖的年份。这或许也就是大量历史文献中有一些相关气候或物候记载表面看起来似乎相矛盾的原因。但要指出的是,这种短周期或特别年份的气候暖、冷的交替变化,基本上是在较长周期允许的气候温暖期或寒冷期的大趋势范围内波动,并没有改变当时气候变化即“温暖期—寒冷期—温暖期”的大循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