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思路的外化
2019-10-10
考点阐释
“结构”指⽂章的组织⽅式和内部构造,它是⽂章思路的外化。所谓“结构完整”,就是要求⽤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轻视结构的作⽤,忽视结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影响⽂章质量,影响考场作⽂的成绩。
写作指导
结构问题表⾯上看是形式问题,但它与⽂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形式与内容必须是统⼀的。
⼀、要着⼒写好开头与结尾
常见的、容易做到的开头⽅法有:
(⼀)开门见⼭。不作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主题。
(⼆)引⽤开头。或引⽤⼀句名⾔,或引⽤⼀个成语,或引⽤⼀⾸诗、⼀段歌词,或引⽤⼀则故事,但篇幅不能长,⽽且要很快转⼊正题。⽐如2009年全国卷Ⅱ云南考⽣《圆与缺的哲学》⼀⽂的开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是说。我们⽣活的地⽅是⼀个蓝⾊的星球,球⾃然是圆的,⽽我们的⽣活就是⼀门处理圆与缺的哲学。”
(三)⽐喻开头。⽂章⼀开始先打个⽐⽅,展现⽣动的形象,然后引申到中⼼上去。⽐如2009年安徽卷⾦牌作⽂《不朽的昭君》的开头:“你的⼈⽣本是宽阔的直道,不⽢平庸的你却拐出了⼀个⼜⼀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焕发异样的光彩。”
(四)设疑开头。⽂章开篇就提出问题,然后⽤问答式亮出⾃⼰的观点或看法。⽐如2008年湖南卷夺魁之作《谁唱江南断肠句》,开头写道:
是谁,踏飞三⽉的柳絮,将嗒嗒的马蹄送⼊春帏,化为美丽的错误,让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是谁,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红衰翠微的残照搂头,对潇潇暮⾬洒江天,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是谁,荡开了西湖的涟漪,将不朽的传奇融⼊暮霭,却唱江南断肠句,将江南的⼩⾬染成了青泪?
没有答案的谜,却是亘古动⼈⼼魄的美丽。朦胧赏⽉,雾⾥看花,保留⼀份隐绰,何尝不是多⼀份撩⼈
的风姿?
朦胧是美。⼼头这样想着。
作者巧妙化⽤诗境,留下⽆限的想象空间让⼈感受朦胧美境,读来满纸芬芳。
(五)排⽐开头。请看2009年全国卷I满分作⽂《特长成就辉煌》的开篇:
兔⼦告诉我它能跑得很快,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它能在⽔⾥游多远。
狮⼦告诉我它能称霸⼭林,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天空也是它的领地。
舞的结构钻⽯告诉我它有多么坚硬,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它能解决沙漠中的饥渴。
物如此,⼈亦然。
该考⽣连⽤三个排⽐句,既是类⽐论证也是⽐喻论证,给读者眼前⼀亮的感觉。
如果开头不理想,那就⽤结尾来弥补。易于操作的结尾⽅法有:
(⼀)记叙类⽂章:或⽤简洁的叙述来收束故事,或⽤适量的抒情来感染阅卷⽼师,或⽤点到为⽌的恰当
的议论来深化主题。⽐如2009年福建卷满分作⽂《这也是⼀种芬芳》的结尾:“这样苦涩的药⾹,却成为我⼼中最⾹醇的余味与芬芳,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濡染、浸透我的⼈⽣。这缠缠绕绕、挥之不去的药⾹,是我⽣命⾥最美好的芬芳!”这⼀收篇点出了题⽬中“芬芳”的双关含义(既实指药⾹,⼜喻指“细致,绵软”的爱),意蕴丰富,⽆疑是对前⽂叙事的合理升华。
(⼆)议论类⽂章:或重申中⼼论点,照应开头;或引⽤名⾔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个疑问,启⼈深思。⽐如2009年江苏卷佳作《品味时尚(我最⼤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末段写道:“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咱们也品出那么⼀点味道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咱们去消化了。记住,品味时尚,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可以下咽,就像嚼⼝⾹糖!”这个结尾相当精警,在前⽂⽤调侃的笔触、俏⽪的语⾔对“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和“博之时
尚”逐⼀品评的基础上,作者进⼀步提醒我们:时尚根本没什么营养。寥寥数语,暗寓批评之意,从⽽为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2009年⼴东卷满分作⽂《⼩常识⼤智慧》的收篇:“朋友,常识给予我们为⼈的智慧,馈赠我们处事的哲理。当太阳的光华为⽉亮所侵蚀时,当⼩草褪去淡黄的外⾐换上嫩绿的新装时,你是否正在凝思:这⼩⼩的常识中蕴含⼤⼤的智慧呢?”疑问作结,耐⼈寻味。
⼆、要安排好层次
⼀篇⽂章是由若⼲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
映着思路是否合理:清晰。
考⽣作⽂层次⽋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段是段落划分不合理,不是⼀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脉含混;⼆是这个联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都度映出作者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想到那⼉写到哪⼉,⼼中没谱,⾃然也就模糊不清、杂乱⽆章了。
三、要留意过度语照应
“过渡”,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较强,就需要⽤⼀两句话过渡⼀下,这样⽂思会变得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会显得繁琐累赘。“照应”,包括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之间的照应,等等。如果照应不周,会给读者⼀种不完整或是偏题的感觉。写作时须注意照应,这样写出来的作⽂才是结构完整的。
此外,⽂章体裁多种多样,体裁不同,结构⽅式就不同,因此在安排结构时,⼀定要充分考虑各种体裁的不同要求,采取恰当的⽅式。如果写的是记叙⽂,要确定好叙述⾓度和叙述线索,注意叙述顺序、时空转换,还要注意伏笔,注意叙议过渡,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如果写的是议论⽂,要注意起承转合,要合理安排论证结构――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或总分。
考场佳作
2009年湖南⼀考⽣
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阳光。
――题记
⽣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般唯美。因为,这是⼀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更体现了⼀颗积极乐观的⼼。
踮起脚尖,即可摘得头顶上的成功之果。上帝是个可爱的顽童,他总喜欢和他的⼦民玩些游戏。他种了⼀颗成功之树,结满了鲜红⽔嫩的成功之果――可他的⼦民却不能触⼿可及。⾯对这种诱惑,沮丧的⼈会就此放弃,积极的⼈会踮起脚尖,鲁莽之辈则像猴⼦⼀般上蹿下跳。于是沮丧之⼈惟能任凭⼼中的诱惑琴弦孤寂地撩拨;鲁莽之⼈上演⼀出出令⼈捧腹的闹剧;唯有积极之⼈获取成功之果,同时也舞出雍容美丽的⼈⽣。
踮起脚尖,就是这样⼀种昂扬乐观的⼼态。
踮起脚尖,且听风吟。台湾著名画家⼏⽶有⼀幅画作――《悬崖听风》,感动我内⼼最深的⼀⾓:画中
描绘了⼀个⾝着碎花裙⼦的⼩⼥孩,踮着脚尖站在⾼耸突兀的悬崖边,⼀脸从容地任凭悬崖下的林涛绿浪翻滚,悉⼼接受风的亲吻与吟唱。这是⼏⽶的⾃由⽆羁个性的体现。⼜何尝不是⼈⽣的最⾼境界?曾听⼈设喻:⼈⽣就是⾏⾛在⼑刃上,如独⽊桥般唯⼀,如⼑刃般凶险,九死⼀⽣。悬崖之上的⼥孩,却踮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了⽣活中的美好。
踮起脚尖,成了⼀种审美的⼈⽣姿态。
踮起脚尖,展露⾃⼰。“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可是当⽣活中没有⾼⼭可以登,没有基⽯可以靠时,我们该怎么办?千万⼈⼀字排开,我们⼜不⽢于平庸,怎么脱颖⽽出?
踮起脚尖。于是你增加了⾃⼰的⾼度,于是伯乐才有可能发现你这匹千⾥马。有句俗语讲得好:阴天并⾮没有太阳,只是被头顶的乌云遮住了。踮起脚尖,冲破头顶上那层墨⿊的乌云吧。阴霾即将消失,迎接我们的是霞光万丈,⽣命于此改变。⽜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的肩膀上。⽽我要说,我将成功,因为我为⾃⼰铺路!
踮起脚尖,就是为⾃⼰创造⼀个展⽰的平台。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曾描写过⼀跳起来更接近太阳的幸福的孩⼦。但起跳的挣扎未免有点艰难――踮起脚尖,你能够在靠近阳光之时,把⾃⼰的姿势定格为芭蕾舞的优美华贵。这是⽣活的最⾼形式,也是最美的姿态。
这篇议论⽂笔墨灵动,语⾔简洁传神。⾸先,⼀笔绘出“结满了鲜红⽔嫩的成功之果”的⼤树,让读者宛若置⾝其中。画⾯下的三种情景。鲜活逼真,对⽐鲜明,⾃然交代了沮丧者、积极者、鲁莽者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效果。接着荡开⼀笔,⽤诗意盎然的语⾔,描绘⼏⽶画作的意境,深⼊到位的解读,更是将“踮起脚尖”的美好展⽰得淋漓尽致。
⽂章结构看似普通,实则匠⼼独运,读来赏⼼悦⽬。题记导⼊,新颖夺⽬;在论点的指引下,⽤“踮起脚尖,就是这样⼀种昂扬乐观的⼼态”“踮起脚尖,成了⼀种审美的⼈⽣姿态”“踮起脚尖,就是为⾃⼰创造⼀个展⽰的平台”三个分论点⾃然串起全⽂,可谓观点突出,脉络清晰;开篇的⽐喻与结尾处对林清⽞⽂章的分析,⽂字优美,呼应成趣。考场作⽂,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的安排上处理得如此妥善,实属难得。
新题演练
阅读下⾯的⽂字,按要求作⽂。
世界第⼆⼤沙漠塔克拉玛⼲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从未有⼈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强⼒壮的中国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横穿⼤漠,遇难地距⼤本营只有1.4公⾥。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向。不久,52岁的欧洲⼥性卡拉,只⾝⼀⼈,历时20天,于1998年11⽉18⽇从南向北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切都很正常。”选择冬季穿越,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她说:“我不挑战⾃然,我是千⽅百计地适应⾃然。”
在⼈类与⾃然的关系上,有⼈主张“征服”,也有⼈主张“适应”,对此,你有什么见解或思考?请以“征服与适应”为话题写⼀篇⽂章。⽴意⾃定,除诗歌外⽂体⾃选,题⽬⾃拟。不少于800字。
提⽰
从话题材料可以看出,对待⾃然有⼀个是“征服”还是“适应”的问题。教科书上说,⼈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在于⼈能够征服⾃然、改造⾃然。这个结论似乎包含了这样⼀种涵义,⼈和⾃然是对⽴关系。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就提出“⼈定胜天”的说法,意思是⼈类凭借⾃⾝的智慧和⼒量,⾜以战胜⾃然。长期以来,⼈们为⼈能胜天⽽沾沾⾃喜,⽽骄傲⾃豪,这是过去普遍的认识。但是,⼈⾮得征服⾃然吗?恩格斯早就指出,古巴⽐伦⽂明的覆灭,源于⼈们对两河流域⾃然环境的破坏,那是⼤⾃然在忍⽆可忍之后对⼈类的⼀次⼤报复。在⼈类⽂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类要改造⾃然,但针对⼈类“不合理”的改造,⼤⾃然还会不时地施以报复。有识之⼠建议,⼈们应该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认识⾃然、保护⾃然,在深⼊领会宇宙⼀切⽣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中,实现更⾼层次上的天⼈相依。
作⽂时应注意:⼀、“征服与适应”是关系型话题,“征服”“适应’’两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所侧重。⼆、提⽰语“在⼈类与⾃然的关系上,有⼈主张‘征服’,也有⼈主张‘适应’……”,限定了本题只能从⼈与⾃然的⾓度选材构思,⽽不能转⽽谈征服、适应社会环境或⽣活中的某个难题。三、根据材料展⽰的结果与流露的情感倾向看,本题常规⽴意:提倡适应⾃然⽽⾮盲⽬地征服⾃然。如果进⼀步思考,可把主旨确⽴
为:要在尊重⾃然、适应⾃然的前提下,合理地适度地改造⾃然。四、选择写议论⽂时,不能空洞地罗列⼀部⼈类社会发展史,造成内容松散,还是要通过典型的例证(包括有说服⼒的数据),展⽰征服⾃然可能带来的恶果以及适应⾃然规律之后的和谐图景。
例⽂
⾃然之道
秦 昊
现在⼭区⾥野猪多起来了,不少窜到⽥⾥糟踏庄稼,村民向政府要求返还⽀,猎杀野猪。《都市快报》曾报道了杭州淳安县境内某村野猪成灾的消息,该村在外界帮助下成⽴⼀⽀狩猎⼩队,逡巡数⽇,战果是⼀只野猪。
这是⼀则当做正⾯新闻来报道的事例。但在重庆,此举却招⼈⾮议,不少专家认为野猪的存在总有其⾃然规律。解决野猪问题不能依靠“⼈⼒”,⽽应遵循⾃然规律,发动⼤量的⼈⼒财⼒去猎杀野猪,其实是事倍功半。与其猎杀⼏只野猪,不如在⼀些⼭区退耕还林,给这些野⽣动物⾜够的活动空间和⾷物。
这是⼀种⽐较科学的长远考虑,如果从⽣态平衡的⾓度思考,也许会得到另外的结论。
前些年我国北⽅持续⼲旱,不少地区出现⼤量蝗⾍,不少地⽅喷洒农药灭蝗,包括飞机⼤⾯积喷药。农药对⾃然环境有破坏作⽤,但在蝗灾⾯前似乎只有此法。新疆的做法令⼈⽿⽬⼀新,农垦区动员众把⼗万只鸭⼦放到⽥⾥去吃蝗⾍,⼀只鸭⼦⼀天能吃四百多只蝗⾍,没有农药也把⾍灾消灭了,鸭⼦还迅速增肥,⼀举两得。
前段时间杭州许多媒体报道了淳安松林⾍灾的新闻,松树叶⼦⼏天就被吃光,松树⼤⽚死亡。该县采取了⼈⼯捕捉的办法,以⽄计费,结果男⼥⽼少齐上阵,捉到松⽑⾍数万⽄。⽽如果喷洒农药,杀死的就不仅仅是松⽑⾍了。但看罢这则新闻后,我在⽹上⼜看到⼀种更“环保”的灭松⽑⾍的办法。南京某林场就利⽤松⽑⾍的天敌喜鹊来灭⾍,繁殖⼤量的喜鹊,然后放鸟归⼭。喜鹊吃⾍孵雏,⼀只喜鹊⼀天啄⾷百多条松⽑⾍。
动物的天敌,⾃然形成“相克相⽣”的“⾷物链”,如果出现⼈为的某些环节缺损。就会失去⽣态平衡。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要避免“头痛医头”的做法。
看到⼀篇⽂章,说有⼀些游客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在海边,他们发现⼀只幼龟把头探出巢⽳,⼀只鹰突兀飞来,它⽤尖嘴啄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游客们⼗分同情幼龟,认为它想爬到⼤海中去,于是,游客们赶⾛了那只鹰,把⼩龟抱出来引向⼤海。但令游客们吃惊的是,成的幼龟从巢⼝鱼贯⽽出,滩上⽆遮⽆挡,很快引来许多⾷⾁鸟,转眼间,数⼗只幼龟已成了鹰、海鸥、鲣鸟的⼝中之物。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本是来探路的,探路的幼龟出来了,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
信息,以为外⾯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
这就是⾃然之道,在⼤⾃然⾯前,“万物之灵”的⼈类,有时候当个旁观者也许更明智。
点评
古代哲⼈⽼⼦、庄⼦早就栽培出“顺应⾃然”的智慧花朵,作为现代⼈,我们有时怎么反⽽“退化”了呢?⼈类再伟⼤,再⾃尊为“万物之灵长”,可归根结底仍是“⾃然之⼦”,⽼实地尊重⾃然规律吧。
作者并未板着⾯孔说教,⽽是由事及理,娓娓道来;事例新颖,对照⽐较;逐层递进,发⼈深省。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结构是思路的外化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