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庭望先生: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
壮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是奇怪的,但事出有因,就是有的壮人竟然否认壮族文化。其实,稍微了解壮族历史或谙熟民情的人,是无法否认的。
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构成的。在文化发展史上,南方的越、濮稻作文化,西南的高原农牧文化,北方的狩猎游牧文化,都在中华文化中各占有自己的地位。而江南越人文化就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覆盖面之广大,仅次于中原文化。遍及江南吴、越、赣、闽、鄂、湘、桂、粤、台湾、海南、滇东的越文化,大部分都已经和华夏文化融合,造成了江南的文化沃土,至今依然是我国的文化发达之区域。诚如古人所说:“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江南,“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
号称百越的大部分越族支系,即吴越、于越、闽越、山越、扬越、东越、西瓯、骆越和南越等,大部分都已经融入汉族,只有岭西、黔东南、滇东、粤西北、海南的西瓯、骆越后裔壮侗语族民族尚保留越人文化。不过融入汉族的越人,其本体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如至今汉语的吴语、越语、粤语、闽北话、闽南话、客家话、湘语、赣语等汉语方言,莫不产生于越人中。
保留越文化的民族中,以壮族的人口最多,犹如越人的顶端主干部分,与壮侗语族其他民族一起,形成繁茂的树冠。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壮族文化是独特而丰富的。在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文化,氏族社会晚期曾经有十二大部落或部落联盟,号称国,其中“一国蛟变牛,一国马蜂纹,一国声如蛙,一国音似羊,一国牛变鱼。”[2]其后有都老制、羁縻制、土司制,都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其中土司制绵延千年之久,对壮族社会影响很大。
与此相适应,有一整套典章制度、土地制度、分配制度、土官承袭制度、承袭仪典、鼓成大典、祭典和例规。法典方面,早在汉代,马援就发现越律有十多条与汉律不同,于是“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3]。土官时代,其法律以维护其特权地位和经济利益为核心,甚为严酷。民间习惯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其中以龙胜龙脊最为完整。有的地方现在仍以乡规乡约的形式存在。在红水河沿岸各县,历史上曾经以哲理长诗《传扬歌》为习惯法长期使用。[4]
兵法发端甚早,秦瓯之战,西瓯桀将即会坚壁清野和使用游击战、歼灭战,曾大破秦军,斩其统帅尉屠睢,报西瓯君译吁宋阵亡之仇。侬智高善使绛衣阵,他为了抵抗交趾入侵而建立
临时地方政权,兵锋曾经直逼番禺。到了明代形成了著名的《岑家兵法》,瓦氏夫人用于制敌,倭寇闻风丧胆。曾经有汉族将校向她学习壮人武术,戚继光也吸收了她的将兵之法和鸳鸯阵。
民间组织结构亦有特殊之处,军事组织结合团、酋长遗风寨老制、氏族社会所遗议众和议团、生产组织“滚泄制”,都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表现为知识及传承方式的文化,首先是壮族民间教育,一直在各地歌王歌师的主持下,传授民族文化。从前各寨往往设立教馆,筹资延请歌王歌师,教授古壮字和民歌创作技艺。官方教育用汉文,唐时已经遍及桂北、桂东南直到高州。唐代开始在壮族地区实行科举制度,培养了不少人才,传播汉文化。但由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不统一,发展缓慢。
自然科学发端甚早,两千多年前,即能够将视为当时科学尖端的分割圆术用于铜鼓太阳纹。表现在铜鼓、干栏、壮锦上的正方形、菱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同心圆、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符合科学原理。在干栏上普遍采用了杠杆原理、平衡、对称、合力、分力、应力等一些原理。矿冶和铸造表现了比较高的物理化学知识。航海方面,对船体的形状、载重量、承受力、海洋气象、方位、航向、航道、海水流向等都有相当的知识,特别是双体船表现了
相当的航海经验。医学上的成就众所周知,对瘴气侵害的防治和独特的方法,在宋代就受到重视。对宇宙结构的观察,在两三千年前就有令人惊叹的成果,壮族祖先认为,宇宙是分为上中下三层的圆柱形立体结构,比统治西方一千五百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要先进得多。
表想在观念和相应行为上的壮族文化,是文化层次的核心结构。首先是哲学思想,壮族祖先通过神话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在天地起源、人类来源、物种起源、宇宙结构等方面,都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萌芽。壮族人民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想,包含在哲理长诗《传扬歌》当中,这里有物质的不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转化、农民的平等思想、反天命观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十分可贵。壮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在哲学上显然信奉宋明理学。这种理先于物的唯心主义,被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而以君臣之道为其最终目的。壮族文人把它视为“万仞山头万仞山”。[5]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受民为邦本、神灭论等思想的深刻影响。
壮族有自己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在待人接物、结交朋友、家庭伦理等方面,都很讲究礼节,讲究道德。其优秀的伦理道德,充分体现在《传扬歌》里。诗中用凝练的语言,阐述壮人的主张,这就是主张平等,反对压迫;主张勤劳,反对剥削;主张勤俭,反对懒惰;主张
正直善良,反对偷赌拐骗;主张孝敬,反对忤逆;主张夫妻一条心,反对同床异梦;主张兄弟相让,反对争夺家产;主张真诚交友,反对欺诈;主张热情待客,反对冷若冰霜;主张睦邻,反对互相侵害……诗中最后唱道:“人生路漫漫,听来句句真。前辈心血成,字字赛黄金。”“事情分轻重,山?有深浅。做个正直人,不枉寿百年。”这些思想,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
舞的结构壮族的宗教分为三个层次,即原始宗教(残存)、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和师公教、从汉族传入的道教和佛教。这些宗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什么实力,但在思想上影响很大。原始宗教的巫觋活动过去曾经流行,自然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祖先崇拜和孝道结合在一起,仍很流行。麽教和师公教在民间仍然很流行,由于需要用民间文学来宣扬教义,因而在客观上对保留民间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民间文学,大多是宣扬伦理道德的,使麽教和师公教在宗教道德化和道德宗教化双向运动中无形中起到了传承伦理道德的特殊功能。从汉族中传入的道教,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演变为壮化道教,与其原型有很大的不同。佛教影响比较小。
壮人性格沉稳内向,外表文静、谦和、礼让,不像草原民族那样热烈奔放,但极为勇敢顽强,
有一种不露锋芒的锐气和韧劲。他们有耐苦的精神,非此不能开发炎热多雨瘴气袭人、野兽虫蛇繁衍迅速的岭南。壮人热情好客,信守诺言,慷慨助人,开朗上进,和岭南汉族瑶族等民族亲如兄弟,这是广西两千年来民族冲突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长期囿于小生产的农业经济,商业经济不发达,在思想上有封闭保守的一面。
壮族的风俗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服饰(包括衣饰、银饰、发型和纹身)民俗;饮食和筵席民俗;建筑和居住民俗;宗教信仰、岁时习俗;交贸习俗;家庭和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习俗;文卫习俗等。壮族风俗受汉族的影响很大,其原因在于两个民族都是农业民族,虽然一个是旱地农业,一个是水田农业,但比较容易沟通。有的地方,壮族和汉族已经很少有区别。但在桂西和云南文山,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壮族地区,仍然保持有浓郁的民族风俗。
最后,表现在语言文字上的壮族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它是由古代岭南越人的语言发展而来的,有自己完整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规范,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事物的细微差别。壮语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有十三个土语区,至今仍是绝大多数壮人的主要交际工具。
壮族有三种文字,第一种是刻画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上世纪80年代在钦州出土的石磬和武鸣元龙坡安等秧陶片上发现了十多个刻画文,后来又在平乐发现几十个。前几年,在平果县城郊甘桑?出土了几十块刻有类似文字的石片,轰动一时。到目前为止,刻画文字已经发现一千多个字。但由于没有史籍文献记载,目前还无法破译。第二种文字是古壮字,史籍称为土俗字、方块字,壮语称为sawndip,意思是“尚未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在汉代就开始萌发,唐宋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明清民间广泛用来创作民歌和民间长诗,留下了大量作品。还用来书写宗教经典和壮戏,用于写信、记事和刻碑。但由于封建当局的否定、丑化和摧残,得不到规范和发展,各地用字不大统一,影响它成为全民族通行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派专家为壮族创造了新文字壮文,结束了壮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的历史。
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民间文学里,有构思奇特的神话,优美动人的传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浩如烟海的民歌,动人心弦的长诗,富于哲理的寓言,趣意盎然的童话,诙谐逗趣的笑话,别具一格的谚语和谜语,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给。神话里蕴含着民族的历史,如蛙图腾神话说,壮族古时有三大神,天神雷公是大哥,地神布洛陀是二弟,水神图额(蛟龙)是三妹。雷公不守规矩与三妹私通,生下怪胎青蛙。青蛙和父王雷公住在天上,后被派到人间做天使,人间种田需要雨水时,青蛙便高叫父王给水。人们见青蛙能够
呼风唤雨,就敬之为神。这个神话一是反映了壮族先民曾经有过血缘婚时代;二是反映了先民从狩猎采集经济演化到稻作农业的历史,三大神代表狩猎采集经济,青蛙代表稻作经济。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文学有特殊的价值。南北朝隋唐以降,在汉文化影响下,壮族的作家文学产生,开始出现用汉文吟诗作赋的文人韵士,至清末,有名的诗人达到一百多人。其中覃庆元、李璧、刘定逌、张鹏展、郑献甫、韦丰华、黎申产等均名动岭峤。新中国成立以后,作家文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剧作家,文苑百花争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