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小故事简短
春联小故事简短1:春联
五彩缤纷的烟花腾空燃起,欢快奔放的中国结迎风飘舞,新年来了!新年如盛妆的新娘,一袭火红长裙,带着温馨祝福,带着美好憧憬,款款而至。
这一袭火红长裙,便是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
叔叔写得一手好颜体,端庄雄浑,丰腴遒劲,方圆小有名气,尽管住得与我家较远,但每年年底父亲都要邀请叔叔前来写春联,于是我们村上的人也乘机拿着红纸让叔叔书写。满院子的人聚集在我家,使原本还悄无踪影的年味,随着一副副红红火火的春联而点燃。
叔叔摆开架势,提起斗笔,悬腕泼墨,笔走龙蛇,引得围观人满堂喝彩。最为称奇的是,叔叔脑海中不知装了多少春联,从来不用翻看《春联荟萃》之类的书籍,全凭记忆书写,每副春联内容均不重复,依据每户的"家情"有针对性地书写。人们满心欢喜地拿着各自的春联回家张贴,火红的春联,点亮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新春串门拜年,逐一读来,云霞满纸,美不胜收:"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是吟迎春纳福的;"物阜财丰当泰运,地杰人灵际昌期",这是颂人财两旺的;"一家和顺应归福,百业振兴皆因勤",这
是祈家和兴业的……一副副鲜艳夺目的春联,写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幸福安康的期望。
在联趣墨香中迎来了一个个的新年,忽而有一年,我从叔叔手中接过斗笔,也为村民写起春联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毛笔字功力不行,布局不佳,简直无法与叔叔功力独到的颜体相比,灵机一动,不得不"藏拙"地写起行书。此时的我,年轻气盛,总是想出新出奇,便自创了不少春联,将求联的姓名嵌入联中,为他们写了不少的"嵌名联",竟然赢得了大伙的交口称赞,一时不免有些飘飘然。
现如今,几乎机械印刷的春联替代了传统手写春联,除了书法协会组织"送春联下乡"活动外,已经罕见有人用毛笔书写春联了。尽管如今印刷精美的春联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但我依然喜欢张扬个性、放飞灵性、散发着自然笔墨清香的手写春联。
我多么想,今年也能像过去一样,摆张桌子,提起斗笔,大伙围在一起,写春联,看春联,品春联,秉承那种文化传统,重温那种氛围与情趣,让殷殷期许飞舞在红红火火的春联上。
春联小故事简短2:春联上的村庄
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是春联。小时候在农村,春节时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纸,像给村庄穿了一件新衣裳,把冬天灰沉静的小村庄打扮得喜气洋洋。
记得那时候,写春联是村里的"重大集体活动".而且,这活动往往在我家举行。因为全村会写春联的人,
只有我"老爷"一个。"老爷",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指爷爷的父亲。一个人能被称为"老爷",说明这家四代同堂人丁兴旺。
每年从腊月二十六开始,"老奶"总是一大早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了桌椅墨汁,再吩咐父亲点一个大火盆放在旁边——这时候"老爷"往桌子前一坐,真的有点"大老爷"的气势。
"老爷"写的大多是些老春联,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国泰民安";"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这样的春联是往大门上贴的。也有一小部分小清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这些大多贴在年轻夫妻的门上。
乡下人没有排队的习惯,就聚在火盆旁聊天烤红薯、聊庄稼、聊孩子、聊猪鸡……小孩子拿着烤红薯跑来跑去,随手扔几个小炮仗,红薯的香合着炮仗炸响,于是虽然天寒地冻,但整个小院子里热热闹闹,春节的气氛氤氲渐渐蒸腾开来,浓得像酒。
后来渐渐长大,集市上多了春联一条街,金灿灿的印制的大字,买回去贴在单元门上,很方便,也能营造春节的气氛。但总觉得,印制的春联,比人们手写的,少了某种温度。
就在上次回家,意外地,又看到了手写的春联。
临近春节,集市上照例很热闹。但有一处地方,似乎是热闹的中心。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写春联的。
"给我写个‘人勤业兴’!""我再写个‘安邦兴世纪,举国庆长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当年我家写春联的小院子还热闹。
我的同学在镇政府上班,她告诉我,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好了,精神追求也相应高了起来。印制的千篇一律的春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她们组织了村里的书法爱好者,作为志愿者,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
写春联的队伍里,有一位小姑娘格外显眼。她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挥毫泼墨分外专注,额头上居然渗出了汗珠。我的印象里,写书法的小姑娘很少见。同学说,她是大学生,自幼随着父亲学习书法,现在放寒假回家,也跟着父亲一起为乡亲们免费写春联。"你看,旁边那个,带着帽子的,正在给人写‘福’字的,就是她的父亲。"同学悄悄示意。
那个小姑娘的红羽绒服,和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生辉,温暖了我的眼,喜悦了我的心。
当年那个写春联的小村庄已经远去。现在集市上写春联的志愿者,使我相信,村庄里的人情并未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以更浓厚的氛围、更美好的形态、更大气的态度,继续存续于家乡——我看见,家乡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丰富的、空前繁盛的时代。
春联小故事简短3:红红火火写春联简单中国结编法
每逢春节,总会让我想起少年时挂大红灯笼、贴大红福字、写大红春联,那一片红红火火的气象。
我学书法,是从小学三年级每周一节大字课开始的,大字课就是写毛笔字,虽然只学了不长时间就停了,但却激发了我学书法的兴趣,留下来的笔墨纸砚,被我拿来写着玩。加之我因患小儿麻痹腿脚不好,不能和小伙伴儿出外蹦跳疯闹,所以写毛笔字成了我的一大爱好。父亲看我喜欢书法,特意买了本字帖让我照着写。
上初中放寒假了,临近春节,父亲买了大红纸,让我写春联。父亲是矿工,我家住矿区家属住宅,四邻乡亲时兴串门,看见我给自家写春联,也都纷纷买了大红纸让我写。那时我十四五岁,半大孩子,大爷叔叔大娘婶子戏称我"小先生",其实当时我一个初中生,只练过几天字,写字能好到哪里去?
那时没有写字台,也没有地桌,我就坐在炕上,伏在吃饭用的炕桌上"挥毫".炕上、箱盖上,铺满了大红纸和写好的春联,看上去一片红红火火。有时人多赶在一起,有人看一时半会儿写不上,就留下红纸说晩上来取,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留下来的人依然说说笑笑看我写字,帮忙裁纸。每逢来人,我都问写什么内
容,同时递上收集的对联单子以供参考。有人自己选,有人让我看着写,也有人自带联句单让我照着写。一般都是写两副。一张大红纸刚好裁两副对联带横批外加两个大福字,正好贴在院门和房门上;余下一条还能裁四个小福字,可贴在里屋的门楣和窗棂等处,作为喜庆的点缀。
也有喜欢多写的。有一年,我家后院的新邻赵大爷,临近春节,他是第一个我写春联的,而且买了两张大红纸,口中念念有词:"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亁坤福满门,皆大欢喜——你看这联儿多好啊!"
赵大爷不光让我写了院门和房门的春联,还让我写了"肥猪满圈",还有"炕条".我问啥叫炕条,赵大爷说炕条就是把吉利话写在横条纸上,贴在炕席靠墙一尺高的墙围上,也是图个喜庆吉利……
有一年也是临近春节,我的好朋友王洪伟拿来两张大红纸,除了给自家写,还要给他家好邻居郑
大娘也带一份。洪伟说,郑大娘为人善良,她与郑大爷没有生育,抱养了一双儿女,男孩智障,让她操碎了心。郑大爷退休后又患脑血栓卧床不起;郑大娘体弱,本身也有病……这样的家庭贴春联"吉祥如意""福满门"并不合适。洪伟让我想法子既要贴春联,带有福字给人以喜庆和希望,又不能让人见字伤情。我俩先选了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横批"辞旧迎新".带"福"字的不好选,只能现编,我俩琢磨良久,终于苦吟成联"助人者远近称颂慈善人终将得福"、横批"冬去春来".严格说来,此二句是不成联的,好在内容不错。
当时我们苦吟,实际是在为郑大娘祈愿祈福,没想到竟然灵验了。后来得知,智障男孩的亲生父母辗转联系上了郑大娘,得知郑大娘抚养乏力,就把儿子领了回去。郑大爷卧病数年后安详离世。郑大娘抱养的女儿很有孝心,护校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把养母接到了身边,郑大娘苦尽甘来……
红火的春联,燃烧着红火的邻里乡情。写好的春联有没来取的,我让妹妹弟弟给送去,带回了糖果和瓜子;褚大娘家杀年猪,打发两个孩子我去吃肉,我谢绝没去,人家特意送来一盆猪肉血肠烩酸菜……
初中毕业后,我在矿街开了修表刻字店,临近春节,生意正忙,也就顾不上写春联了;市场也开始繁华起来,春联有卖现成的了,而且还有了金字春联。至此,"小先生"就很少写春联了。但最初的"春联情结",为我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如今每逢春节迫近,总要想起当年写春联,想念故乡,想念乡亲,想念儿时的伙伴。弹指间已过四十余载,"小先生"变成了"老先生",流金岁月留下一片红红火火的回忆……
春联小故事简短4:母亲的自制春联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贴年画、写春联迎新年。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乡下,提及能写春联的人,可算得上是"高大上",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毛笔字写得好,我的父亲就是写春联的"能人".
记得我八岁那年,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眼看就要到年三十了,父亲还没有回家,我们都盼着他回家过团圆年,母亲还特意留着红纸让他写春联。哪知,后来父亲叫同乡捎回话说,过年没有买到票,要过了年才回家。一听父亲过年不回家,春联也只有人写了。
于是,母亲拿着红纸,去村里擅长写春联的人写。当我们来到写春联的人家里时,只见他家院里围满
了前来"求"春联的人,他们手里要么提着酒,要么拿着烟。见此情景,我注意到母亲的手颤颤微微地摸向自己的干瘪口袋,随后又缩回来,拉着我的衣袖,硬是把我拽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写春联有啥难的,我不信我写不出来!"母亲要写春联的想法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她没上过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母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吩咐我拿来剪刀和纸。她拿着剪刀,站到家门口看着斜对面刚贴上的新春联,问我那些是什么字。我来字典查阅了那些字后,说:"横
批:吉星高照,上、下联: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母亲点了点头说:"吉星高照,好,就它了!"说着母亲照着字样,用剪刀比划着就剪了起来。母亲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剪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剪出来的花草栩栩如生,而字又没有神态,只要抓住字的骨架就好了,剪字对她来说太简单了。
接着,母亲把剪好的字样按在红纸上,用铅笔沿着字形的轮廓描摹出字的外形,最后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字体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春联就诞生了。后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将鱼、梅花鹿、兰草等寓意好的动植物也巧妙的装饰了上去。
这样一幅字迹潇洒、图案精美、样式新颖的春联,惹得乡亲们好生羡慕,纷纷猜测是不是我父亲从外面寄回来的。他们怎么也猜不出,如此神采盎然的对联,是出自不会写字的母亲之手。
春联年年挂,意义却不同。那一年,母亲的春联犹如一面明镜照亮着我。母亲用生活的智慧告诉了我,不管境遇多么困难,多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只要你用心和智慧去克服,就一定能成功!
春联小故事简短5:春联
春节与别的节日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就是要贴春联。
当然也有不贴的,那是因为家里有老人去世,子女按照规矩戴孝三年,三年中不能穿红挂绿,也不贴春联。所以,正月里穿过大街,能一眼看出哪一家正在戴孝。正是这一点,使得家家户户都忘不了贴春联。因为一家人活得好好的,不愿让人误以为家里死了人。
据说,春联的流行始自明朝。明朝以前,有挂桃符的记载,过年时要"新桃换旧符",但春联即使有人贴,也没成为普遍习俗。朱元璋得了天下,过年时就想好好庆祝一番。我猜想,他大概还有另一层用意:想看看天下的百姓是否真的听从他的号令,是否真的热爱他的大明帝国。为此,他下令让各家各户都在门上张贴红对联,上面写上庆贺的词语。试想,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刚刚从改朝换代的血泊里胆战心惊地走过来,谁敢不以此表示归顺呢?因此,旨令一下,人们就自觉地贴;几年之后,春联就普遍流行,而且很快成为习俗,成为文化。所谓传统,其实多是这样形成的。
在我的故乡,春联有几种不同的形式:门口正上方的门额上,贴正方菱形的"福"字。窗户上方,影壁的
正中,也贴这种"福"字。"福"字下面横的门框上贴的是"横批".门的竖框上贴"框对".门扇上贴"门对"."门对"一般是四个字或五个字,因为字数太多了,字就不够大,不好看。"框对"一般是七个字或更多;"横批"一般是四个字。在门的上框,还要贴过门钱,那是用软纸剪成的,有漂亮的图案,微风一吹,随风飘动,平添几分生气。
至于春联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能记得那些比较经典的旧春联,比如:"向阳门第春常在,和睦人家喜气多""天增五谷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梅开五福,竹兆三多"等等。历代诗词中那些名句,内容喜庆的,也常被写成对联。
沿大街一路走去,看各家各户的对联,可以看到主人的文化品位,还可以获得许多信息。如果大门上贴的是"积善之家庆有余"之类,主人一般善良敦厚。如果大门上贴的是"东壁图书府,西厢翰墨林",主人即使不是书香门第,也一定向往书香。如果贴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主人自然是非要出人头地不可的。不过,温柔敦厚之家,一般不允许子弟如此张扬。所以,那样的句子只能写在日记里,而不能贴到大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