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适合实施劳动教育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备课时备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课中注意随时随地进行劳动教育;命题上注重对劳动教育及素养的考查,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引  言:近年来,劳动教育备受瞩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增添了“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新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强调和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指导明确。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从备课、上课、命题三个方面加大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从而促进劳动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落地。
一、平常备课:设计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高中课程中,历史学科因其学科特具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优势,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
高一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学习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就涉及到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借助教材第一目的“学习聚焦”——“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明白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的历史。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备课时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明白两汉诸多的科技成就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其中蔡伦的身份较为特殊,应备注不能因为其宦官身份而否定其对造纸术改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形成“劳动不分贵贱”的正确劳动观。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第12课第三目“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涉及中国近代史上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内容,备课时应搜集詹天佑的人生经历素材,剪辑介绍其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重重困难的相关视频,这样詹天佑的人物形象会更加生动,才能在细微处显真情,让学生体悟詹天佑身上那种忘我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充满自信的劳动精神。当然,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繁多,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教师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要把握渗透时机,要围绕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从而有益于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堂授课:随时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可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就可以寓劳于教、寄动于学。如一走进教室,教师可随口表扬学生将黑板擦得很干净,地面、讲桌也看起来很整洁,感谢值日生认真、及时的劳动让大家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顺势引导学生动手搜集中外伟人关于劳动的名言制成班级墙贴、黑板报等,将教室布置得温馨而有学习的氛围,随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课堂授课中,教师也可随时引用这些中外历史人物关于劳动的名言,如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时,提起达·芬奇曾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这样不仅实现了历史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达·芬奇和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徐特立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历史教师平时应留心搜集整理这些关于劳动教育的名言好句。课堂上有的学生上课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笔记做得工整美观,有的学生书本试卷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劳动教育的契
机,当教师察觉到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上课还应多提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广泛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开放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脑力劳动,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总之,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创新劳动的好习惯。
三、习题训练:考查劳动教育及素养
劳动教育及素养考查,早在2019年就是高考命题的突出亮点,各个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拿历史学科来说,全国I卷第34题从蒸汽机的发明过程入手,突出了工业革命中的创造发明大多来源于劳动实践的事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人民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引导考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第47题以全国劳动模范、院士刘源张的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传承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学习劳动模范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历史上还有很多,如“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虽从事的工作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模范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社会的财富。在历史试题情境中,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思想能够在无形中受到触动,将劳动模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
的精神动力。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劳动教育的导向,历史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为更好适应新高考要求,不仅要关注这几年高考真题中对劳动教育的考查并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进行强化,更要在教学中坚持“五育并举”。
总之,劳动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人才全面发展,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历史教师应强化劳动教育的意识,到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培养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学生,助推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落地。可从备课、授课、习题等几方面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要求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于劳动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