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于大勇
一、舞蹈表演行业的概念
舞蹈表演是指演艺人员通过某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服装道具、舞美、灯光、音响的特殊艺术效果现场将艺术内容展现给观众的过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舞蹈表演行业属于“R文化艺术业”大类下“R89娱乐业”小类,属于文化艺术业和娱乐行业的分支。
二、行业概况
2013年国内音乐类演出总场次1.65万场,票房总收入达43.06亿,占演出市场票房总收入的32.8%,居各类型演出票房收入首位。在专业剧场举办的演出中,舞蹈类演出共6200余场,票房总收入为7.18亿,与上年相比,舞蹈类演出呈下滑趋势,总场次及上座率均有所下降;话剧演出总场次为1.12万场,占专业剧场演出总场次的15.1%,票房收入15.94亿元,平均票价和上座率均比上年有所上升;戏曲演出1.53万场,票房收入9.08亿元;曲艺、杂技类演出总场次8500场,票房收入6.22亿元。
2014年,全国文艺表演团体总收入193.87亿元,比2013年同比上升2.25%。其中国有文艺表演团体1,422家,收入78.77亿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8,439家,收入115.10亿元。民营院团演出场次达103.17万场,占
文艺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2014年演出经纪机构总数为4,578家,其中国营演出经纪机构591家,民营演出机构3,987 家,持有演出经纪人资格证的从业人员26,938人。2014 年全国演出经纪机构总收入为123.64亿元,比2013年上升8.94%。其中版权及自营收入为64.83亿元,中介收入为53.49亿元,政府补贴2.67亿元,衍生品收入为2.65亿元。其中中介类演出收入中,企业包场及赞助收入为15.67亿元。
2014年全国共有专业剧场2,143家,剧场总收入142.88亿元,比2013年上升7.15%。其中,演出收入70.60亿元,占49.41%,物业及配套设施等其他收入18.50亿元,占12.95%;政府补贴资金53.78亿元,占37.64%。
2014年舞蹈类演出票房收入稳中有升。2014年在专业剧场的舞蹈类演出总场次为0.57万场,平均票价为279元,上座率为68.30%,票房收入为8.69亿元。舞蹈类演出票房收入、上座率等均有明显上升,且平均票价也略有提高,这充分证明舞蹈演出市场正展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中国演出市场逐步进入转型期。演出经营主体在政策环境改变之后,迅速调整了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向。除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演出经纪机构未受到明显影响外,部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次和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专业剧场演出场次和收入、舞美工程企业演出舞台工程收入亦受到影响。面对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各类演出经营主体积极应对,以更加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出演艺产品,到2014年,
全国演出场次和收入均有明显回升。这说明,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要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市场需求,中国演出市具有拓展更加开阔发展空间的潜力。
三、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演艺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的初步发展阶段,呈现出行业发展不充分、行业集中度低、文化演艺节目数量仍较少且由各个公司分散经营等特点。因此,在竞争格局上,中国尚未出现具有全国规模效应的企业,跨区域竞争不明显。行业内主要企业如下: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其前身是中国东方歌舞团,于2009年11月转企改制成立。目前,中国东方歌舞团拥有东方歌舞团、中国歌舞团、东方民乐团、东方流行乐团、音乐剧团等五个艺术表演团体和舞美公司、演出公司、经纪人公司、出版影视公司等四个子公司,目前中国东方歌舞团已经形成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经营体系。拥有一大批具有深厚艺术造诣、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王佑贵,著名歌唱家王昆、李谷一、刘秉义,著名舞蹈家莫德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姚珠珠等艺术家。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团体,其与2001年9月成立。集团目前拥有11个艺术表演院团(涵盖12个艺术种类)、1个舞美中心,3个剧场及7家全资公司,4家控股公司、2家参股公司、2家海外公司。拥
有1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3位“文化奖”个人类奖项获得者;3位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9位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集团公司四度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五度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同时还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消费正形成快速上升趋势,观看和参与艺术演出活动正成为广大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潮流与方向。
1、市场需求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劳动者更多关注的是生存的需要,而在刘易斯拐点之后,生存需要已然被满足,此时社会需求开始增多,而且这种需求会因为劳动者自身重要性的提升而被自我强化,精神文化需求随之上升。谷建芬个人资料简介
传统消费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完成升级,需求转移,那么文化消费是否存在更长的消费升级期,根据对日本和韩国文化类产品的分析,我们认为,文化类产品的消费升级期会长于传统消费品。
2、政策因素
继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此进入加速阶段以来,政策出台的频率不断提高。2012年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20%,5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
从政策轨迹的梳理情况看,无论是从较早前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还是到支持电影业发展以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从全方位及多方面对文化产业形成了多层次的利好。
(二)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演出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宏观层面,目前国家对演出市场的管理呈现多部门多级管理,缺乏统一的执法体制,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此外,规划意识滞后和政策多变,也影响了投资进入演出市场。
在微观层面,目前国家对演出市场的管理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制约了市场的繁荣;此外,演出市场主体内部领导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艺术生产制度、人员分流制度都有待变革。
2、消费需求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演出市场的不平衡发展显现在很多方面,从演出市场上剧(节)目涉猎的艺术品类看,港台通俗歌星演唱会的火爆和戏曲民族艺术的冷落对比强烈而鲜明;从演出场地上看,体育场馆和农村庙会集市演出人潮涌动而剧场则相对冷清,从消费人看,年龄在30岁以下的是演出消费的主要人,30岁以上的则很少有观看现场演出的消费意识;从消费习惯看,很多人习惯赠票或送票,真正花钱买票看演出的少。
演出市场区域的不平衡。城市演出市场与农村演出市场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供大于求,好戏难观众;有得地方供不应求,观众难好戏。城市演出市场大致可以粗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市场为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城市,文化消费能力最强;二级市场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三级市场包括全国的地级市和发达省的县级市。在以上三个级别的市场中,一级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潜力巨大,欣赏水准较高,是国内外优秀团体的必争之地,演出活动频繁,与此同时三级市场高雅艺术演出较少。从城乡地域看,演出主要集中在市区内,到基层直接服务于农村观众的演出不多,广大农村众难看到好戏,这给一些从事低俗表演的大棚演出团队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