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活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
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
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
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
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
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前
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
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
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
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
的统一。
《停云》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整首诗歌分为序与四章内容,诗歌的主题正
如序中所写的“思亲友也”那样,整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陶渊明对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世道的担忧。
《停云》这首古诗大约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的春天,陶渊明安闲居住在家乡浔阳柴
桑时期,整首诗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内容。《停云》的短序主要是讲明了陶渊明创作这
首诗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创作《停云》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描述了创作时陶
渊明的心情。而《停云》的四章内容则反复表达了陶渊明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云”这两个字其实只是陶渊明从古诗的首句古诗中选取出来作为诗歌题目,实际
上与古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诗歌的内容就是序中所写到的“思亲友也”那般,主要描
写的就是对好友的思念。诗中采用了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比兴以及复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无法与三两好友边饮着美酒边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借此
抒发陶渊明对好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借助“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当下世道的关怀与担忧。
总之,《停云》这首四言古诗是陶渊明为他思念亲戚好友而作的,从内容安排上以及
古诗的写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这又是陶渊明的佳作。
《幽兰》是陶渊明的又一诗作,作品全名为《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是非常
有名的.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中的其中一首。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厌恶黑暗无比的官场
后辞官归隐的时候。诗歌主要展现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与安贫乐道的生活取向。
《幽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来自幽静偏僻地方的兰花在院子中生长,蕴含
着非常浓郁的芳香气息等待着清微的风的到来。清风不经意地轻轻吹来,带来兰花独特的
芳香,能够立即从萧艾等杂草中辨别出来。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会使人不到来时的路,
顺着前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应该回去的时候,飞鸟消失了,优
良的弓箭也没有了用途。
诗中将人的高贵品质比作兰花,暗示应该像兰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现了陶渊明
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诗中还将没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业后
无用了的良将功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时局的怨愤。
陶渊明的这首《幽兰》虽然是《饮酒》这组诗中的一首,而《饮酒》是陶渊明在辞官
隐退后每每喝醉酒后诗兴大发所创作的,但是在《幽兰》这首诗中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酒,在诗中只能看到兰花生长开放的田园场景以及陶渊明对于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整首
诗可以说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没有酒也能让人沉醉其中。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
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
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号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
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
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
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
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
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
“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
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
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
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
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
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
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
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
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
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纪念馆是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
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1985年7月30
日开馆。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原座落在县南25公里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嘉
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
~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
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又像古书院的建筑形式,
分正堂和前厅两重,中隔天井,两侧配有厢房,简朴大方.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渊明身像,相貌庄重,头部扎漉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经》。
两壁镌刻陶渊明四十一代孙、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节祠祀文》,又清翰林刘延
琛所题书的匾额:“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有明嘉靖年间进士薛应旗为题书的“陶靖节祠”石匾,两耳门分别通向菊圃和柳巷。
纪念馆建筑外观与陶祠风韵相仿。馆内辟有《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收藏和展出有关陶渊明行踪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最早为清康熙十一年 1672 蒋薰本。该馆附有《九江县历史文物陈列》,展出陶渊明生活年代及其居地柴桑、寻阳城址出土的文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