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燕凌(1980— ),女,汉族,河北怀安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方言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专项“协同共享视角下京津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9456103D)。
语言和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最简便、最直接的形式;文化渗透于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语言表达、传播。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渐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深深植根于一片土地之中。因此,通过一个地区的方言,我们可以探究到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西临山西省,北靠内蒙古,东连北京,处于四地的交界处。张家口方言与山西、内蒙古的部分方言共同属于晋语中的张呼片,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蒙古族与晋文化的影响。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方言与文化具备了丰富多元的特性。
一、张家口方言及文化概况童谣女演员
(一)张家口方言概况
《河北省志·方言志》(2005)将张家口市所辖大部分区县划归晋语张呼片,只将蔚县划归冀鲁官话区保唐片。下面简单介绍张家口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基本特点。(1)语音方面。与共同语相比,张家口方言语音上的特点主要包括存在带喉塞音韵尾[ʔ]的入声字;平声不分阴阳;平卷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一些音节丢失韵头;一些音节鼻音韵尾弱化、脱落;一些词的读音有分音词,即“-L-”中缀等。(2)词汇方面。张家口方言词汇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为存在大量带“圪”词缀的词。“圪”是构词成分,没有实际意义。“圪”词缀的词在晋语其他方言也存在。二为叠音词居多。张家口方言词中,相较于共同语,叠音词数量较多。三为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语词。(二)张家口文化概况
(1)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张家口坝上地区紧靠内蒙古,在历史上就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沟通的必经之地。在张家口地区活跃的少数民族以游牧民族为主。张家口北部长城一带是蒙汉进行商品贸易的区域,因此张家口的大境门同时又是贸易之门。清朝初年,用于与蒙古、俄罗斯进行商业贸易的张库大道逐渐形成,很好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与贸易。在贸易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易,而且促进了几地文化交流、融合。
张家口文化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张家口的方言产生了影响。比如张家口方言中的一个词是“淖”,这个词来自蒙古语,指较大的沼泽,坝上人通常会说“草滩里有个淖儿(音[nuer])”。
(2)受移民文化影响。张家口紧挨着山西大同,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的交界处。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自山西迁至张家口。张家口文化的形成与山西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张库大道的商
贸往来中,晋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张家口在明清时代是晋商云集之地,而万全曾经很长时间是张家口容纳商人们的聚集地。万全、怀安话接近晋中语系或与此有关。
晋文化对张家口方言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语音和方言词上。张家口方言语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入声韵,这与晋语相同。张家口与山西、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方言同属于晋语中的张呼片。三省部分地区的语言相通,十分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这种交流也促进了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与语言的相互融合。
在方言词上,张家口方言词也与晋语吻合度很高,相同的词语数量很大。比如亲属称谓词,张家口方言中称“爸爸”为“大”,“岳父”为“外父”,“岳母”为“外母”,这些都和晋语区其他一些方言的叫法相同。
二、张家口方言词体现的张家口文化多元性张家口方言词很多都与晋语和蒙语有关。侯精一、温政端
(1993)调查并标注了一些方言词在山西使用的地区覆盖率,比如“洋灰(意思是‘水泥’)”覆盖率为100%,“黑老哇(意思是‘乌鸦’)”覆盖率为93%,“吃烟(意思是‘抽烟’)” 覆盖率为90%。这些方言词不仅是张家口方言中的常用词语,而且在山西的方言中同
样是常用词语,可见张家口方言与晋语的联系十分密切。还有一些方言词既体现了晋语的影响,又有蒙语的痕迹。比如张家口方言中“圪捞(意思是‘搅拌、掏’)”这个词,在晋语中也使用,表示的意思一致,同时也与语音相近的“霍里”“耗劳烈”等蒙语词同义。三、张家口地名体现的张家口文化多元性
(一)张家口地名体现的蒙古文化
张家口坝上因距离内蒙古较近,所以历史上历来与少数民
族接触较多,有很多村子的名字,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比如“哈咇嘎”“察汉脑包”“板申勿素”“板申勿素”“察老圪其”“合少”等。
“哈咇嘎”在蒙语中是“肋骨”的意思。因为这个村子呈东西走向,狭长貌,宛如肋骨一般,由此得名。“察汉脑包”在蒙古语中是“白的土堆”的意思。“察汉”在蒙语中是“白的”之意,“脑包”也就是蒙语中的“敖包”,意为“堆子”“小土山”的意思。该词合起来就是“白的土堆”的意思。因该村依靠两个相邻的小土山而建,故得此名,并且还分为“前脑包”与“后脑包”。“察老圪其”在蒙语中意为“饮马的水槽”。这个词表现出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蒙古人的马提供水源。“合少”在蒙语中意为“山咀、山腿”的意思,因该村建在山的靠下位置得名。从张家口的部分地名可以很好地看出蒙古文化对张家口方言的(下转第189页)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地区的方言能够生动地体现出当地文化。深入一个地方的方言进行研
究分析,可以探寻到蕴藏在背后的当地文化。张家口地处三省交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深深地受晋、蒙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家口方言的语音、词汇以及张家口地区的地名、童谣、唱词等,探求形成张家口方言所蕴含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关键词:张家口;方言;文化多元性
浅谈如何从张家口方言看张家口文化多元性
李燕凌1  王 玥2
(1.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上接第187页)深远影响。
(二)张家口地名体现的军事文化
张家口保存着很多古战场遗址,现在还能看到很多碉堡、烽火台。军事类地名在张家口分布均匀,很多地名中带有“营、堡、寨”等字,比如“西营盘”“永丰堡”等。张家口的“万全”县地名,源于明代于今左卫镇设置的万全左右卫。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改万全右卫为万全县,这里“地势险要,屯兵甚多,防备周全,
万无一失”,故得“万全”之名。张家口市桥西区有一条繁华的商街叫“武城街”,“武城”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军事。张家口因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永乐二年,在北部边疆修建长城,修筑军事堡垒,以巩固边防。这些军事堡垒中,就包括张家口堡。张家口堡修建得十分坚固,常年驻扎着大量军队,因此有“武城”之称。
四、童谣、谚语、戏曲唱词等体现的张家口文化多元性
(一)童谣体现的张家口文化多元性
童谣是文化十分重要的载体,文化之魂往往深深地渗透于童谣的唱词中。一代又一代孩童的传唱,让一方土地的文化传承下去。通过对张家口童谣的探究,可以追寻其背后的文化多元性。比如“结灵灵,套马,马开,卖白菜,白菜起油汗,上不了块半钱,要哪个?要个半仙来不来?”其中的“油汗”指的是菜上的蚜虫。这首童谣描写了赶马车的人卖白菜的场景,很好地体现出早期张家口地区商贸往来的场景。用马车进行运输,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当时张家口是中原与蒙古贸易的重要场所,这种民族的不断接触,影响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再比如“花轱辘车套白马,一鞭子赶到姥姥家,姥姥让我炕上坐,姥爷让我脱衣裳,舅舅骂我干杏头,舅母舅母你别恼。我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坐上一会我就走。”这首童谣中的“舅母”一词与晋语中的方言词相同,体现出了张家口方言深受晋文化的影响。
(二)谚语体现的张家口文化的多元性
比如“一出三道边,除了牲口没人烟。”这条谚语里面提到的“三道边”,历史上一直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元明时期曾经有汉人到这里垦荒,后来一度中断。直到清朝前中期,蒙古王公垦荒时,又招募汉人来到这垦荒。
(三)地方戏曲语言体现的张家口文化多元性
张家口地区最有特、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戏曲形式是二人台。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的中西部,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十分流行。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流行于张家口地区的是东路二人台。张家口二人台使用的语言基本都为北部晋语。二人台方言的三个主要特点都与晋语的特点一致:一是有入声韵;二是深、臻、曾、梗、通五个摄合并,读后鼻音;三是某些字的读音有分音词,即“-L-”中缀,如“棒”读“不浪”,“滚”读“国陇”。这些特点全部符合晋语的特点,由此可见,二人台就是一门深深植根于北部晋语区的艺术形式。张家口地区二人台的流传,体现出了晋文化对张家口文化的影响。
五、结语
方言承载着一方土地的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俗之中。方言的演变过程与内在特点,可以为探究当地文化提供很好的依据。张家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活动的接触促进了语言的接触,而语言的不断接触也会促进语言的趋同。在这种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张家口的文化不断地吸纳晋文化与蒙古文化,其方言很好地反映了张家口文化的多元性,不仅在语音、语义上有所体
现,而且在地名上也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历史痕迹。晋文化、蒙古文化和其本土的文化共同形成了张家口文化特有的多元性。张家口方言与多元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04):253-261.
[2]吴继章,唐健雄,陈淑静.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龚建强.试论方言对张家口市区普通话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12): 102.
[4]胡双宝.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J].语文研究,2004,(03):45-48.
[5]张静.张家口方言中的民族文化探究[J].才智,2017,(05):184-185.
其他作者简介:
王玥(1999— ),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
的面容以及眼神,帮助演员可以尽快的在第一时间掌握演员的实际内心情感,促使演员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神来吸引观众深入到戏曲中去。这里所指的引导,主要指的是一些具备技巧的引导方式,一定要避免
通过单纯的瞪大眼睛的方式进行表演。另外,表演人员在进行唱念做打表演和与其他同台演员对戏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与台下观众的交流与互动,让观众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内涵,直观的掌握表演的角,把眼神留给角,不断增强表演的整体感染力,让观众始终都参与其中,呈现出豪华的艺术盛宴。
(四)灵活运用具体情境
演员要灵活的依照表演故事的具体情境,灵活的进行眼神运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人物思考之时,发挥环眼表现手段的作用,举例说明,在《拾玉镯》作品中,演员可以用环眼来表示鸡食是否是被揉出来的,由此可知,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发挥颜射的优势,不但可以体现演员的专业素养,还可以促使戏曲表演变得更加具备表演力与感染力。其次,表现某一个瞬间人物的情感,可以将一个眼神瞬间的拉长与延伸。举例说明,在《女杀四门》中,主角每次都获胜,本来应该需要展露出愉悦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利用出手、花等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拉长一瞬间的喜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台上的表演与生活是一样的,看到什么就表现出什么,只有这样观众才能领悟到表演者心中的所思所想,才能不在交流上产生障碍。但是舞台是虚拟的,往往需要演员通过合理的想象,利用夸
张、优美与程序化的表现方式表演出来。程式是塑造人物与沉淀人物的良好方式与手段,戏曲的审美有很大程度上是程式的到位与良好的审美。在我国,戏曲是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眼神是丰富戏曲程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演员在训练与表演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眼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用心去体会人物及其情感,控制好脸部的表情与肌肉,以此来为观众呈现出审美的享受。演员的人物塑造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成功的人物塑造为观众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其他东西很难比拟的。对演员来说,只有享受这一过程,才能持续攀登新的高峰,通过这种方式来为戏曲未来的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林东.探索戏曲表演中眼神的有效运用[J].文化月刊,2020(06):76-77.
[2]周芳.眼神在歌剧表演中对角塑造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9(24):153-154+157.
[3]张霞云.戏曲花旦表演中的眼神之美[J].大众文艺,2019(12):134-135.
[4]林娜珊.戏曲表演中“眼神”的训练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9(1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