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圣张仲景的生平故事
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饺子,所以叫饺耳。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河
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
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
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
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
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官
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
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酷爱医学,对扁鹊十分仰慕。
由于张中级是官僚之家出生,所以他学医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他阅读了许多医书,这使
张仲景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有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到处都是战乱,战乱引起的瘟疫也加重了百姓的悲惨。张仲景从
小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所以在张仲景十几岁的时候就拜当时有名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
习医术。张伯祖对张仲景也十分欣赏,将自己毕生所学和自己的经验都倾囊相授,张仲景
很快的也成为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了。
张仲景对官场没兴趣,但是当时州郡将他举荐为孝廉,张仲景被朝廷派往长沙做太守。在东汉时期,为官者是不能随意接近百姓的,所以张仲景决心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在衙门
为百姓诊治。他这个举措让当地老百姓对他十分信任,渐渐地张仲景的医术也越来越纯熟,但是有些病他还是不能诊治。张仲景气愤当时那些为了私利而妄加诊断的庸医,再加上东
汉王朝政治的。张仲景索性就辞官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一直到辞世,直到司马炎
统一天下,张仲景的遗体才被送往家乡。
张仲景与华佗、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是活跃于河南南阳和长沙
地区,而董奉是在福建一带,华佗是三人中名声最高的,活跃的地区也最广,但是只有张
仲景是有著作留世的。
张仲景的原著为《伤寒杂病论》、《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但是这些都已经散失了,不过在晋代时太医王
叔和根据搜索到的部分轶文,整理成了《伤寒论》,还有宋代时,也人将《伤寒杂病论》
的杂病部分整理成了《金匮要略》。
根据史书记载,在建安年间,张仲景游历了各地,目睹了各种疾病瘟疫对人们的伤害,张仲景十分难过,决心好克服这些疑难杂症,所以张仲景根据自己行医多年对伤寒杂症的
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时间,在实践中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