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
案例:
同学是某中学初中三年级一班的学生。“他总是坐立不安,不是东倒西歪,就是惹是生非”,“是典型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老师如是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初中会是这个样子,我讨厌上学”,王同学如是说。
小学时,王同学是最为优秀的那一类学生,他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市小学生绘画比赛第一名,全省航模竞赛一等奖,还是《小学生》杂志的特邀记者。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夸耀他是一个聪明的好苗子。他的初中生活也是在一片赞美声中开始的。然而上初一后不久,他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发现王同学没精打采,总是开小差,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昨天晚上帮一个朋友做航模,几乎一夜没睡。”老师很生气:“你现在是读初中不是小学,要想办法考进重点高中,航模顶什么用?”“我只是帮他”。王同学反驳。“帮他能保证你上高中?不要以为你现在成绩好就可以骄傲自满!你父母会允许你去做航模吗?”“他们知道的,他们从来不反对。”“
知道,知道你要考重点高中吗知道你违反课堂纪律吗?连这点都不懂,简直没文化?”老师更生气。“我爸妈都是研究生”,王同学不甘示弱。“研究生又怎样,有娘养没娘教,回去叫你父母来。”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王同学被迫去叫了他的母亲。老师先数落了一番王同学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课的违纪行为及对老师的反抗态度,并要求他的母亲好好管教他。母亲尽管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但也同时表现出了不满,“这个孩子生来就好动,从小就迷航模”。“我是为他的将来好,这种事你们家长不管,我们当老师的也没办法。”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让王同学在全班面前作了检讨。事后的一次语文课,王同学把一张《初中生报》放在桌子上。老师走过去,一把夺过报纸,撕得粉碎。王同学说:“我没有看,只是放在桌子上。”老师说:“还想狡辩,不想读书就滚回去,省得在这里碍事。”课堂冲突由此而生。再后来的语文课,王同学几乎无心听课。一次老师问全班学生郭沫若是什么人,王同学抢着回答:“是郭富城他爸。”课堂内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法容忍王同学的公然对抗,走过去一把将王同学拉起来,推出了教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同学不得不接受教导主任和校长的训话。王同学也从此成为学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习上也一落千丈。
 
案例结局原因分析:
一、个性心理的差异:
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在本案例中老师和王同学的个性倾向就有着明显的不同。王同学生来好动,属于外向型学生,需要更自由的空间发挥他的优势,他的兴趣在航模上,同时其他兴趣也十分广泛,如绘画、数学、写作等,对于学习王同学还是充满激情的。在他的价值观中帮助朋友是应该的,不能为了中考而抛弃其他的东西。相反,在老师眼中,考入重点高中就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全部,其他的兴趣和友谊都应该尽数抛弃,一切为了学习和分数。还有教师的权威是不容受到挑战的,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和校纪校规,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个性特征上来讲,王同学原来的基本精神风貌是很好的,他活泼好动,聪明能干,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人际关系也不错。但后来,由于跟老师的矛盾冲突,导致他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从此厌恶学习和学校,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二、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的判断和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断分化,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也不断地增加。
在案例中,王同学本来对自我的能力和性格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但老师一系列的“教育”行为,让王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产生了怀疑和矛盾。一方面,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另一方面教师的权威以及校纪校规又将他定位为有问题的学生,并且他没有反驳的权利。这样难免会导致他人格的分裂,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三、对学生自尊心的忽视:
儿童和青少年也是有自尊心的,并且他们的自尊心相较于成人更加脆弱。
在本案例中,老师不正当的教育行为都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王同学兴趣和友谊的否定,对其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方式的质疑,对其辩解权利的剥夺,还有在全面同学面前的检讨行为和学校领导的训话,最后还给王同学下了调皮问题学生的定位,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王同学相应的反抗情绪。
郭富城
四、课堂管理决策失误:
课堂管理是师生通过课堂环境中的互动实施教与学,达到教学目标的。
本案例中教师的课堂管理决策有明显的不足。老师强行要求学生遵循课堂规则、维持课堂秩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老师所采取的课堂管理策略应该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不能完全是强制的。
五、老师家长对个性的不同看法:
在本案例老师眼中,学生生来好动,这是一个行为缺陷,老师希望通过强制手段来阻止这种好动的个性特征,老师对这种个性特征是及其厌恶,并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王同学家长眼中,这种个性特征既然是他与生俱来的,就应该发挥这种性格的优势,以更自由更开放的姿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并能够做好的事,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好动性格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希望孩子能发挥这种优势。
六、学校教育失误:
在本案例中,当老师和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时,学校并没有保持公平的原则,教导主任和校长只是一味地对王同学进行训话,这一行为,更加使学生认为自己和学校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学校的信任,进而引发出其对学习的厌恶。
 
解决方案: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
案例中,王同学本是个有能力的学生,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学习。当然小学学习和初中的确有很大的区别,初中有升学的压力,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容量也有所增加,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有保证,的确不应该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其他兴趣上。当然,这点认识对于刚进入初中的王同学来说,暂时是不具备的,所以老师就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并帮助他到学习和发展兴趣的平衡点,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实现从求知需求的满足中求乐。面对校纪校规,老师也不能以强行的方式压迫学生,应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二、思维和教育:
思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教育。比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参加竞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对发散性思维的自我训练,广思多虑,标新立异。老师要知道,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初中学习也不只是为了能进入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