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爱情》中的爱情结局解读
孙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0)
[摘 要]《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晚年作品小说围绕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展开,两个女人相差一个世纪,但都没有圆满的爱情结局。本文从作者生平以及作品主题出发,对两个人物的爱情结局进行解读,挖掘作者对这种结局安排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又来了,爱情》;多丽丝·莱辛;爱情结局
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以边缘人物的生存境况为中心,尤其是女性人物,因此也被称为“女性经验的史诗”。莱辛的作品通常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她自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早年莱辛随父母迁到英国殖民地,这使她有机会了解非洲并因此创作了《青草在歌唱》,一部真实反映非洲状况的小说。回到英国后,面对动荡的英国社会和迷茫的自己,莱辛创作了《金笔记》,一部新旧思想碰撞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又来了,爱情》发表于1996年,是莱辛的晚年作品。创作这部作品时莱辛已七十几岁高龄,而作品主人公也是一个65岁的老年女性,可以说这部作品或多或少融入了莱辛步入老年后的真实情感。
克拉恋人最后结局
与莱辛早年作品相比,《又来了,爱情》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小说没有《野草在歌唱》那样的戏剧化情节,也没有《金笔记》那般的写作技巧。但是它以平实的语言传达着微妙的情愫,如同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在回忆早年的感情旧事,平凡而动人。小说围绕一个话剧的排演展开,话剧主人公朱莉是20世纪法国种植主与有人种的私生女,因为身份与阶级的缘故,朱莉先后被两任恋人始乱终弃,最后即将与第三任恋人结婚时自杀身亡。65岁的萨拉是青鸟剧团的编剧,在排练话剧的过程中经历了与年轻男演员和已婚导演的感情挣扎,最终也没有获得爱情。虽然小说以《又来了,爱情》为题,但是两个相隔百年的的女人最终都没有获得爱情。究其原因,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方面,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和作者的性情相连。有些作家天生乐观派,就偏爱大团圆的结局;有的则喜爱伤感风,不把读者虐得掉泪不罢休。而对于莱辛来说,她的作品多数结局都不是那么美好,但若称作悲剧又有些言重。说到莱辛性情,不得不提到她的父亲。莱辛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一条腿,战后变得郁郁寡欢。早先的浪漫性格在现实不断打击下变得沉默,这使莱辛从小就认识到现实的残酷。(王丽丽:26)因此,在莱辛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玛丽苏的情节和浪漫温馨的结局。小说的英文题目为“love,again”,摒弃了首字母大写的英文习惯。这里将“love”小写,其实已经暗示了爱情的遥不可及。朱莉虽然才貌双全,独立而聪慧,但她的身份地位注定她的爱情很难有结果。萨拉虽然看上去依然年轻,充满魅力,但她的年龄注定她和年轻的小伙没有结局。爱情在大多数人的生命里不会仅仅出现一次,但“again”的小写形式也暗示了即便爱情再次来临,得到它的几率还是渺小的。朱莉遇到第三任恋人
后,甜蜜而安稳。但就在两人即将要进入婚姻的殿堂时,朱莉选择了自杀身亡。作者这样的结局安排可以说得通,但或许也有稍许突兀。明明可以有完美的结局为什么要把她写自杀了呢?萨拉在经历过年轻演员比尔和已婚导演亨利后,发现安德鲁深深地爱着自己。如果说前两次的失败是因为比尔太滥情,亨利有家室,那为什么萨拉还是放弃深情的安德鲁呢?这种“硬性式悲剧”的安排恰恰是莱辛的性情所致,她深知现实的残酷并将对生活的无奈带进了作品。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小说的主题靠拢。《又来了,爱情》反映了老年女性对情感生活的需求,呼吁人们摒弃偏见,以爱来化解社会矛盾。小说中,65岁的萨拉虽然已步入老年阶段,但仍具有迷人的外貌和坚挺的身材。她独立而有才华,物质生活优越。可以说萨拉唯一缺乏的便是情感上的需求,尤其是爱情。她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得知比尔爱上自己后,萨拉“全身立即充满着最可怕的欲望”。(瞿世镜、杨晴:112)在和亨利的感情中,萨拉压抑着欲望,隐忍着让自己与这个有妇之夫保持着距离,着实让人心疼。面对深情的安德鲁,萨拉没有再接受。这样的爱情结局让读者叹息,但同时也让人思考:时代的偏见是否阻碍了人们对于爱和自由的追求?人们很容易接受老夫少妻的模式,却对老妻少夫的爱恋指指点点。戏剧中的朱莉虽然不是老年女性,但她同样面对社会的偏见,即当时人们对种族及身份的偏见。朱莉是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她独立坚强,对感情忠贞不渝。但是因为阶级问题她两次被恋人所抛弃,她拒绝以的身份陪在恋人身边,也拒绝向亲生父亲求助。就在读者觉得她即将和第三任恋人结婚,拥有美好结局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这个结局让人惋惜,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偏见对命运的摧残。
萨拉和朱莉可以说是各自同类型女性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却仍是这般结局。这样的安排让读者对更多的女性产生了同情,从而对小说主题产生共鸣。
对于《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有人觉得晚年的莱辛开始陷入迷恋爱情的偏狭之见。(王丽丽:395)但是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莱辛认为作家要看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世主题。这部小说以爱情为中心,但这种“小爱”的背后藏着“大爱”。无奈的爱情结局除了源于作者的性情因素外,更多的是对社会矛盾的担忧。时代在进步,但矛盾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而矛盾的解决需要爱。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英]多丽丝·莱辛著,瞿世镜,杨晴,译.又来了,爱情[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赵志玲.多丽丝•莱辛和她的《又来了,爱情》[J].社科纵横,2004,19(4):133-134.□
206活力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