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大熊猫,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鸟类名称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为黑白两,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从上面我们可知,大熊猫是熊科动物,但是和熊还一样。因为它属于独立的属,所以不能把大熊猫归属于熊。至于猫更不可能了,因为猫属于猫科动物,与熊科一点关心也没有。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引进了许多植物新种到法国和欧洲各国外,还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和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和麋鹿。
1867年戴维第二次来华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1869年的春天,戴维已到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传教两年多。3月11日这天下午,戴维和几个人来到邓池沟源头采集到几种生物标本,正高兴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主人客套地让他们到家中去用茶点。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李家的猎人告诉戴维,他很快就会看见这种动物的活体。戴维异常激动他估量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品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的一个空白。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杀死了。1869年5月4日,猎手们终于给戴维带来了喜讯:捕到一只“竹熊”和6只“长尾巴猴”。经过戴维的认真思考,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给“长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
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他一会儿称体重一会量身段对这只“黑白熊”进行着当地人从未看到过的科学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可是,要把这个宝贝从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边缘的穆坪(现宝兴)带到大西洋彼岸的法兰西帝国,在当时交通条件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远渡重洋,谈何容易。结果,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已经奄奄一息了,戴维神父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的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后,当时谁也不认识大熊猫,人们从兽皮上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这个动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却又说它只不过是一种奇异的熊罢了。但是,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