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一、检查目的
(一)为全面掌握####农村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审慎评价风险状况和拨备充足性;认真梳理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流程、系统和操作性问题,促进各业务条线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实现内涵式、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二)为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切实转换并真正树立审慎经营理念,提升我行信贷精细化管理的执行水平、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一定融资功能和信用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案件风险,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为防范规避风险隐患,此次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纳入专项检查项目。
二、工作步骤
此次专项检查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
(一)自查阶段。布置并要求各分支机构按要求开展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于5月底前报送总行农村信用社贷款
业务管理部门。
(二)检查阶段。在自查的基础上,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同稽核部门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对有信贷业务的分支机构进行现场抽查。
(三)整改阶段。对检查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并及时进行整改,将落实的整改报告在限期内上报业务管理部门。
要求自查工作于2012 年5 月底前结束,检查工作于6月2日前结束。
三、组织实施
总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012 年信贷管理专项检查领导小组,总行行长任组长,分管副行长任副组长,业务管理部、审计稽核部、监察保卫部门、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为成员。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贷款新规执行情况、贷款分类准确性及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业务管理部负责整个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工作。
四、检查范围
(一)各分支机构自2011年以来发放的各项贷款;(二)各分支机构应对截至2012年3 月31 日存量贷款的正常类、关注类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以下统称检查期正常贷款)展开全面自查;(三)各分支机构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的所有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检查范围:按不低于20%的比例对分支机构正常类贷款进行检查。检查内容覆盖各类别信贷业务。
五、检查内容
(一)“贷款新规”贯彻落实情况。检查交易合同真实性审核、项目投资资本金审核、贷款资金需要测算、个人贷款面谈面签、信贷资金支付管理、资金流向跟踪等环节是否符合“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内外勾结套取贷款,隐瞒事实、变相转移或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现象;是否存在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和民间借贷;是否存在行社职工个人账户过渡客户信贷资金等不正常现象。通过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贷款新规和“三查”制度的有效执行。
(1)交易合同真实性的审核。
要求不仅要认真审核交易合同的具体内容,还要加强对与交易相关的提单、货运单、仓储单以及各和税票、发票等资料收集的审核,确保交易真实、有效。
(2)贷款需求测算的审核。
要着力克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客户体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等困难,按照要求、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出相对科学的测算依据,力求测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3)加强贷款支付管理的审核。
按照要求,设定专门岗位,明确职责,加强对贷款支付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
(4)贷后资金流向的跟踪及检查。
除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报及提供资料证明资金使用情况外,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借款人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特别是与其交易对手之间的资金往来状况的监测与跟踪。
(二)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检查内容。
(1)贷款分类管理与制度建设。
1.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方法,是否符合《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并与《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具有清晰、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2.信贷资产分类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岗位设置、人员安排是否满足分类工作的需要。
3.贷款分类方法、结果与内部风险管控机制是否有效衔接,分类结果是否有效应用到信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
4.对贷款进行分类的频率是否达到每季度至少一次的要求。对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是否及时对分类进行调整。
5.是否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保证分类资料信息准确、连续、完整。
6.信贷管理及风险分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2)贷款分类的执行情况。
1.各分支机构是否按照本系统制度要求,制定、执行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细则或
业务流程。
2.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是否符合每一类贷款分类的核心定义。分类结果是否有效反映贷款风险特征与风险状况。
3.对贷款进行分类时,是否充分、科学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相关测算是否科学完备,相关调查审查是否履责尽职。
4.贷款分类过程中是否对第二还款来源进行充分、科学的审核评估,相关测算是否科学完备,相关调查审查是否履责尽职。
5.对重组贷款、逾期贷款是否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准确划分风险类别。
6.贷款拆分分类是否执行统一标准,执行过程中拆分分类依据是否充分。
7.分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3)贷款分类偏离的原因分析。
1.政策、制度和流程缺陷。由于制定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制度和操作流程存在缺陷而导致贷款分类结果出现偏差等。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由于未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可靠,导致贷款分类结果出现偏差等。
3.未严格执行贷款分类管理授权和审批。由于未严格执行贷款分类管理授权和审批,导致分类结果出现偏差等。
4.未严格执行分类标准。由于主观原因未严格执行贷款分类标准,影响分类的准确性等。
5.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由于贷款分类逐级审批认定不及时,导致贷款分类结果不准确等。
6.借新还旧掩盖贷款质量。违规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掩盖真实风险等。
7.人为调整分类结果。直接将不良贷款调整为正常贷款,或者调高不良贷款相应级次,隐瞒贷款真实情况等。
8.分类不及时、连续。未能根据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贷款的风险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分类结果等。
9.未充分获取分类需要的信息。因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到位,未获得企业真实会计资料和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影响贷款质量的动态信息,客观上难以对贷款进行准确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