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衡量和分解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平衡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异尤为显著。以1990年当年价格为基期来看,各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由1978年的4824.871元上升到2004年的29775元,而标准差则由1978年的946.7963元上升到2004年的6206.78元。差距之大分别为6.17倍和6.56倍,这种差距的过分拉大,不仅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效率,而且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试图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泰尔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分解为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并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办法将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进行分解,以期出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衡量指标的确定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指标为泰尔指数。泰尔指数最早是由泰尔(Theil and Henri)1967年首先提出的,它是表示收入差距程度的常用指标。泰尔指数用于区域差距研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具有在不同
样本组(或地区)之间进行分解的性质,可以分解为子样本内部和子样本之间的差距,并且差距的变动也进一步分解为组间差距的变动和组内差距的变动,因而在区域差距研究文献中应用广泛。
在具体分析中,如果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区域单元,则表示全国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计算如下:
其中,Yij代表第i地带第j省的收入,Y代表所有省份的总收入,Pij代表第i地带第j省的人口;P代表所有省份的总人口。泰尔指数越大,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泰尔指数越小,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中国有几个省级行政区
如果定义第i地带的省际差异为:
则公式(3)中的Theil指数Tp可分解为:
上式中,Yi代表第i地带的总收入,Pi代表第i地带的总人口;TWR表示地带内差异,TBR地带间的差异。
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检验
1.研究区域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基本的区域分析单元,实际选取的基本分析区域是30个省级行政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结果分析
本文的分析与计算主要采用EXCEL来完成,根据上述泰尔指数的方程表示,利用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78年~2005年间的人均GDP数据,可以得到以下泰尔指数的分析结果。
从总体来看,从1978年~1991年,指标值呈明显下降态势,但 1991年之后,开始有所上升并逐渐扩大,在2003年至今趋于缓和。这个趋势说明,自1978年以来,在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很快的速度提高的同时,收入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缩小之后,于90年代再次扩大,近几年有所下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比较明显的U型轨迹,而不是
威廉姆森所预计的倒U型轨迹,即我国经济地区差距再90年代先缩小,后扩大。90年代初期的几年也可以看作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如果将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的差距,我们会看到比单纯从省际分析更大的地区差距。总的来说此20年间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存在趋同,尽管过程中存在反复。
为了更加细致的刻画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把30个省按照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组。采用泰尔指数把省区间的差距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随着整体地区差异指标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上升的过程的同时,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分别表现出收入水平彼此靠近的趋势,具体来说,当我们通过分解泰尔指数,把地区收入差距划分为东部地区省际差异,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地区差异贡献份额之后,可以发现,中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对总体地区差距的贡献自始至终微不足道,对总体地区差距其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东部地区省际差异和三类地区之间的差异。东部地区内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迅速缩小,进入90年代后差异有所回升,但最终趋于稳定;中部地区内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呈现一个U字形,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初期,地区内部差异一直趋于上升趋势,在1990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在一个低水平上趋于稳定;西部
各省区之间的差异,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其间存在反复;;特别是最近几年,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由于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巨大,因此如果不采取及时措施,这种上升趋势还将继续持续。所以说,就三大地带而言,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明显的仍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有扩大的势头,而中部与东部地区则趋于稳定。三大地带间的差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其占总差异的比重也一直趋于扩大,从1979年占总体差异的31.79%,增长到1995年的63.17%,达到最高峰,直到90年代后半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趋于稳定。这说明三大地带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地区内部的差异则从改革开放之后一直趋于缩小,由1978年占总体差异的69.01%减小到2004年的37.2%,达到最低点。
通过对地区差异按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解,可以发现: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总差异中占了主导地位,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总的差异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则在缩小(西部地区除外),从而东部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富人俱乐部”,而中部地区形成了所谓的“穷人俱乐部”。林毅夫等通过对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分解,也揭示了同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