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在新媒体传播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第三人效果”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精确性上提出了质疑。本文从新媒体传播社会中“第三人效果”所产生的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进行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媒介讯息
一、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第三人效果”的现象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不确定的人传递信息的活动。许多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很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很小。我们将对微博、等各类社交软件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在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第三人效果”的现象。
二、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第三人效果”受到的质疑
(一)从“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研究对象来看
在这个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知道世界各地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手机会给我们推送各种消息,当中包含着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消息,我们根本做不到去抵制某种消息散播。人们只有在拥有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通常人们认为在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负面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小于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了负面消息对自己的影响力,人们更倾向于张扬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认为自己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二)从“第三人效果”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来看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第三人效果”极容易形成“多元无知”状态,这种状态所导致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并不确切知道别人会不会接受、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影响,但我们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或凭着模糊的感觉,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这种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会受到“抢购风潮”、“体逃难”等
突发性社会集合的行为,这些事件的产生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着一定的关联。
(三)从“第三人效果”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来看
在人的潜意识里看到某事件支持者多的时候往往会保持沉默的看客心理看着整体事件的发展,如果自己公然发表相违背的言论时,支持者多的那方的舆论矛头就会转向自己,为了使自己不受舆论的波及而选择沉默的方式来对待此事件。所以在这些负面消息产生的时候低估了“第三人效果”会对自己产生“自我强化理论”的影响。
三、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现在的传播方式不再以主流媒体意见为导向,公民媒体能与主流媒体相抗衡,人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也越来越多,公民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势力,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更注重实时互动性,新媒体将它的快捷便利展现出来。但同时新媒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一)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对“第三人效果”的发展
戴维森的“第三人效果”早期的研究主要还是植根于传统媒体上,研究的对象多为情、暴力以及负面信息内容对人们心理机制产生的影响。网络作为人们互相交流的一个新媒介让人们的思想不再局限,手机在手纵享天下事已经真正做到了。第三人效果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这种传播环境下,“第三人效果”理论提醒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履行“环境守望”的社会功能,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防止不实报道、炒作式报道引发的社会混乱。
(二)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对“第三人效果”的制约
在这种网络匿名化的背景下,网络中的舆论暴力愈演愈烈,不断的在冲破网络传播环境的道德底线。在江歌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人效果在网络公共事件中所存在的放大化趋势,作为网民的我们自身应该做到不跟風、不盲从,应该根据实际情形去调查整体事件的后续发展,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而不是去把她的个人情况扒的精光去牵扯不必要的人,而网络传播监管应当加强网络信源信息把关,控制不良信息的散播,这样才能真正杜绝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结语
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 任何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第三人效果”不是单一心理倾向的表现,而是一个伴随多种传播类型、个人特征、环境情况的复杂反应。其实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到媒介讯息的影响,只是强弱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时刻都存在着“第三人效果”,就目前现状而言“第三人效果”在我们大众传播社会下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我们网络监管力度真正做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将网络安全隐患降低到一定程度,还网络传播环境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Davison W 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3,47(1):1.
[3]黄暐.谣言传播与“第三人效果”分析——以抢购碘盐风潮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