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
大秦帝国是历史学家孙皓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来的,分为六部,分别是《黑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套书,从秦始皇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写,写一代代老秦儿女是如何克服重重艰险创立一代帝国的。
第一步《黑裂变》,秦献公与当时的大国魏国一战,死翘翘了,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就是传说中的官二代加穷二代。当时的秦国,被山东六国孤立,封锁在函谷关内,没有中原国家历来的富谡,也不如当时变法图强声名鹊起的小国有活力。和山东六国相比,秦国就是贫穷落后的农村,真是一穷二白,山东六国在此时孤立秦国甚至打算分而食之。怎么办怎么办?
秦孝公唯一的财富,就是人民的忠心耿耿。“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誓不休战”这句誓言是全国秦人效忠祖国的誓言,够血性。带着这人,秦孝公开始艰难的创业之旅。第一步,就是把仅有的家底全部捐献而出,甚至他老母的钗子妹妹的耳环都拎出来,干嘛?送给当时的第一大国魏国的当权臣子,给魏王说和说和:我们秦国穷的只剩人了,也没有啥煤矿天然气的,你们就算是把我们灭了,也得不到啥好处。魏王一想,哪有人花钱买了真刀真,再顾上打手,去一个贫困户家里打劫的啊?不划算。强回去了,还得负责这一家子老小的吃喝呢。
和其他几个国王一商量,算啦。
就这样,第一个危机解决了。此时你就得佩服这个只有21岁的青年国王的智慧。因为当时他爹秦献公其实是被魏国杀死的。当时他即位,好战的秦人一蜂窝的嚷嚷这要报仇,大臣们也是主战派,也不管买得起买不起一把刀。但是秦孝公不但没有盲目听信,而是忍辱负重。其实他想,等老子富裕了,去买了长大炮,不把你们这些混蛋炸死!
接着,就是学习山东六国变法,转型升级。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脱离周王朝,废除旧制,积极变法,国富民强。但是秦国慢人一步,得跟上来。此时一些老臣子就反对了,他们又不懂变法,也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觉悟,就知道倚老卖老,要是国君真得了一个懂变法的,这个大家族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不就得退居二线么?但是秦孝公坚持变法,出了一个求贤令,在山东六国各大电视台网站到处宣传:谁能想个法子让我们这个家族企业变强变富,我就给你高管爵位,甚至可以共持国政,其实就是把50%的国家股权都给你。这在当时战国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中,第一位敢这么提的,真舍得啊。此时刚刚在魏国到工作的卫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听说了,蠢蠢欲动,因为魏王看似对他没什么兴趣,不知道是不是简历写得不华丽。魏国丞相公孙痤病危时,就把卫鞅举荐给魏王让当丞相,还说你不用卫鞅,就杀了他。这个人
可是个顶级CEO,到了任何一个国家受到重用,几年下来人家转型升级,很快就强过你了。老魏王想公孙痤一定是病糊涂了,要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无名小辈。眼看在魏国不受重用,卫鞅就跑到了秦国。
诸位且看,卫鞅到了秦国,不是屁颠屁颠的说自己是怎么怎么能干,立马新官上任三把火,写企业转型升级报告,而是,失踪了。干嘛去了?他化妆成为游学学子,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秦国的山沟沟,深刻了解了秦国人的厚重秉性、清苦日子与秦国现制的弊端。这时秦孝公眼看着求贤令也没求到什么大才,只有一些适合当部门经理的中才,就打算自己学着变法呀,让秘书搬来一堆列国变法的书,埋头苦学。哎,就是因为太爱学习了不睡觉,后来英年早逝。没想到,三个月后卫鞅来了。高兴啊!这个人看似靠谱,竟然还去实地调研去了。
谁知,一聊,没戏。卫鞅竟然说起了什么王道治国,仁义礼智信的,在大争之世的战国,儒家中看不重要,拳头和票子说了算。卫鞅不服气呀,要求二次面试。再一聊,秦孝公都想扫把直接扫地出门了,因为卫鞅竟然换成了逍遥派,庄子无为而治。老子要一个敢大刀阔斧改变秦国的强者,你让我啥也不干,不是等死吗?拂袖而去。卫鞅是谁呀,死缠烂打是工作的法宝,所以又要求面试。秦孝公都失望了,但当时战国所有国君都不能慢待士子,就是怕给人家落下话柄,搞得其他人才不来,只好再次面试。
第三次,卫鞅捧出了早就想好的法家强国之说。秦孝公一听,对味。哎呀,你这个卫鞅,不早说,害得我都上火了。卫鞅嘿嘿一笑,表明了心意。你试我有没有能力变法,我也得试你有没有慧眼,知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变法强国。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话说这两位的基情真是感天动地,怪不得作者能凭借此书荣登作家富豪排行榜,时下的流行元素很重要啊。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自然,经过重重阻难,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秦国终于成为继山东六国之后的第七大战国,迅速崛起。卫鞅也变成了商鞅。
书中,让我特别感悟的有四,一,严格的法制是一个庞大族繁荣发展的根基,现代企业管理实在应该多学学。因为太子触犯法律,就被他爹给驱逐出去了,秦孝公的哥哥赢虔则被割去了鼻子,正式因为敢拿皇亲国戚开刀,寻常百姓也不敢犯法。话说商鞅真是有才,这么狠毒的招式都想得出来。二是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以及放权。商业变法的时候,不太懂法学的秦献公就主动做好后勤,谁阻挡你变法我解决,你只管变,正是在秦献公扫清障碍的前提之下,商鞅才可以大展拳脚。后来秦献公因为太勤奋马上要累死了,就和商鞅说,你去把我儿子出来,看他能不能担当得起国君之位,不能的话,君可取而代之。最后虽然商鞅为了护
法而心甘情愿被车裂(这就是传说中的nozuonodie),但是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惊叹。哎呀,以国相托,这才是真爱。第三,就是战国时期自由的学风以及开放的言论,现代企业也应在言论上放开,多听不同的声音。商鞅来自战国时期的小国卫国,却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使秦国变法一跃成为七大战国之一,卫国却奄奄一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病?其实当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兵家都著书立作广收门徒,学风开放,还经常开辩论会,谁说得好,辩得精彩,常可一辩惊人。国君们不会因为你有没有重点大学毕业证而轻看你,更不会因为你骂了他而迁怒你,你骂得好,还奖赏你。学子们饱读诗书,却也不拘一格,并不囿于自己的国家,这么多国,哪个用我,我就在哪里发挥光和热。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是在别的国家当官,可以说没有开放的学风,就没有百家争鸣,也不会有战国争雄。还有就是国君的敬贤之心,即现在的企业应有的惜才之心。无论是大国小国,只要听说那个才华横溢的学者来到他家门口,莫不出门迎接,好吃好喝招待着。即便是在战国之时看来没什么实际用途的儒家,孟夫子也凭着声望到处白吃白喝,哪个国君都不敢得罪。你看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心里本来麻烦得要命,心想你来干什么本王还要看美女跳舞呢,但却依然迎接,并加装认真听取意见。以前的君王尚能容忍别人的谏言,现在的办企业的,更应该多听多看多学。
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会有许多的标准,诸多的标准在我这里就会组成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剧
要能让我看的下去,我说好才行。这两天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就是一部我很满意的电视剧。
这部剧的主要内容是以商鞅变法为主。其他的细枝末节我并不关心。我与平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了下,里面那有关商鞅的政绩和与魏国的战争的确也遵守了历史史实。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变法行为。整个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三千多年,大多数的所谓变法说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新政,是在以往的政治漏洞上些补救的方法。可商鞅变法不同,它是将之前秦国的国策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系。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寻求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可真正的成功的没有几个,也就吴起的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可最后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给推翻了。然后就是后世之中能将之前陈旧的政策推翻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系的也就北魏的孝文帝了。
商鞅的变法能成功也脱离不开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天下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通过变法富强起来,要有一个好的家,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绝对拥有权力的一把手的支持,若是只是国君想要富强,可经不起周围人的打击,那不会继续下去,更何况成功了。
秦国的变法的主体就是让当时穷困的秦国富强起来,要通过人事来改变贵族掌握的话语权,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我身份的上升空间。要么通过军功,或者就是耕种来获取爵位来让自己和家族拥有阶层跨越。不得不说这点在当时那贵族掌握一切话语权的社会中,做出如此决定无论是眼光还是决心都让人感到佩服。当时不管是耕种还是战争,都是由贵族掌握的,普通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没有从中间的努力工作获得什么的权力。商鞅的变法直接就打破了这种一个阶层掌握的情况,让那些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能看到,只要自己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就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实在的利益,这个激励的项目也让秦国在后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往由贵族掌握的国家,普通人的表现只能是白表现,就算征召入伍也是白忙活一场,有了军功不赏,要是死在战场上也是白死,只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那种国家政策下出现的人的行为只能是出工不出力了。同样的奖励机制吴起在魏国的也是通过奖励来刺激军卒的战争力。几百年后南北朝的世家也是如此对待普罗大众的,那时南朝的社会风气和军事能力都是一塌糊涂。
里面有三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商鞅以王道和霸道之法来探测秦孝公对于变法的预计,这两次也和《史记》上在记载的一样,两次的谈话都以秦孝公大怒离开收场,最后一次在渭水之上商鞅以法家之观点呈上,在奠定了秦国变法的基调。秦国在这次谈话后,
大秦帝国停播政治原因制定了以法治国的国策,用六代人的时间统一六国。用时间证明了在那个整片土地上所有的国家都在试图强大自己吞并别人的大争时代里,法家思想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思想流派。
所谓的王道与霸道之法我都不明白,可法制知识多少明白点。商鞅的变法就是要提高整个国家的积极性,让整个国家摆脱大型贵族集团的掌握。还有就是提高了君主的权力。以前的秦国虽为嬴氏的,可还有许多的贵族掌握了不少的权力,商鞅也就是要打击贵族的权力,将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到君主的手中。
还有一个最为重点的就是度量衡,这点就算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都是要全国统一的,哪怕到了现在,也要把度量衡全国统一了,甚至全世界也要有个统一的标准。度量衡的重要性不只是说君主要多么的中央集权,而是全国要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全国各地有自己对于尺寸和重量的标准。统一度量衡不止是对于国家有意,对于老百姓的益处更大,不能说甲在乙买了一斤粮食,可甲乙的重量标准不同,这不就要引起打架了。君不见当年二战结束美国从德国弄到了火箭的数据,可美国和德国对于尺寸的定义不同,这点就苦了那些研究火箭的人了,弄到数据的第一任务就要将所有的数据换算成美国的尺寸,白白浪费了两年的时间。
彻查户口也很有必要,一个国家的国君不可能连自己国家有多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就连一个
放羊的也要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的羊。
商鞅对于法制的要求太过于严苛,若是没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他最后也不能成功。刑法严苛可以使民众产生畏惧感,可这种畏惧感当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爆发。会将这种畏惧演变成仇恨,就连起初支持商鞅的公子虔也因太子事件仇恨于他,从而导致了商鞅最后的人生悲剧。
整部剧下来,里面商鞅说过:“法只诛行,而不诛心。”这句话是我最欣赏的。多少年来对于法是什么一直在争论,有人说这是治理的一套手段,有人说这是当权者用来压迫众的手段,我认为法只是对于一些规则的制定,法是人和社会的一种契约罢了。里面有段是应该仁政教化百姓好,还是严法治理民众好。双方各有优劣,若是只用一种方式来治理民众,都会从不同的方向走向一个不同的极端。仁政虽然看着挺美,会有要通过教化来让所有人都懂得什么是善恶,可没有规则的制约,只是依靠个人对于道德的理解来形式,这样最后的结果会出现整个国家是伪君子遍地的情况,没有道德约束的话会全是真小人的世界。法制的国家会出现许多想要钻法律漏洞的小人,律法虽然严密,可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总有漏洞有人钻。不管仁政还是法制,两个最后走向的极端全部都是伪君子和真小人遍地的局面,只有通过仁
政的教化和法制的.限制规则,才能尽量的避免有人通过钻漏洞来躲过惩罚。仁政是教化,法政是规则,仁政所教化的自我道德是自己和自己所立下的契约,是种自我约束,法政的制度就是人与社会所立下的契约,是种对于所有人所集体施加的约束。
法不诛心,也对,毕竟人的心里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若是瞎猜就像秦桧给岳飞制定的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了。法只诛行,也对,这样的话,法就比较的被动,当触犯法律的行为在进行的时候,法并不能及时的阻止,只能结束了以后做些补救措施,这也会出现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的发生。心中有恶不算恶,只有做出的恶行才算真正的恶。虽然法会比较的迟钝,可我们还需要法的存在,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限定。法的延迟执行会出现许多的悲剧,可没有了法的约束悲剧会更多。
法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有漏洞,可不能因为有漏洞就不制定律法,制定了律法只能说有漏洞,可不制定律法就全是漏洞了。如果说制定律法的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网的话,规则的漏洞就像网上的网眼,只能让规则变的更加的密集,让这网眼变的越来越小,到那时想钻过这漏洞就会更加的困难,如果没有这张网,那多么大的一条鱼就会钻个来回,更何况人在社会中好好的生活了。
到了最后只能说下商鞅的人生悲剧了,商鞅制定的秦法太过严苛,侵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虽然整个国家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了,可贵族的势力还存在着,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只能杀了商鞅来平息已经愤怒的秦国的贵族集团们。也许最能让商鞅安心的就是,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可并没有废除商鞅所制定的秦法,让商鞅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真正的弘扬开了。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后世多少的王朝都因为政策太过于陈旧想要变法重新强大起来,可最后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一个都没有,只有少数因为暂时的强大了,一旦者死去就又重新陷入了以往的陈旧律法之中。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太成功,可对于后世的那些者来说,毕竟他是幸运的,有支持他的君主,有与他共同执行这套律法的官员,就算他死后整个国家还在执行着他的律法,直到最后也因为这个法家思想将秦国推向了灭亡。这点商鞅要比王莽、魏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幸运多了。
在商鞅制定的律法被侵犯了利益的人里有个甘龙,这个被人评价一代奸枭之徒的老家伙不得不让人佩服。商鞅变法甘龙虽不同意,可不表达出来,只是无声的称病在家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情绪。说他在家什么都没干也不对,甘龙在家宅着研究了商鞅的所有律法,寻到了这律法中的漏洞,耐心的在家中等待着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像一条毒蛇那样出击致商鞅于死地。天下所有敌人就怕这样的敌人,表面上不表达什么,研究了自己敌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
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出手,一击致命。天下阴损之人,此等老枭也算典型代表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