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是历史新高考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理念,规约着中学教学的方向,倒逼课改的步态和课堂的变革。笔者以为,基于学科素养构建历史学术型课堂是可行的探索途径。概言之,即基于历史学科的结构与特性,倡导专业的探究学习,涵育核心素养、建构学科育人的新课堂类型,其中内含着学习的自觉、学术的品味和学科的要求。本文尝试以历史人物“秦始皇”教学设计为例,揭橥其中的意蕴,敬祈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概说:什么是历史人物?
什么是历史人物?其在历史行程中的地位、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这是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主题和旨趣所在。值得一提的,享誉世界的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着重长期的、结构的、总体的历史,认为个人和事件是无足轻重的,“在我想到个人时”,“我总倾向于认为,他陷入自身几乎无能为力的命运之中”,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历史人物与“时代”有着怎样的链接与离合关系?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题旨,以下我们返观历史行程和史料缝隙中的历史人物,尝试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实践。
二、导入新课:李白《古风》之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你认为李白《古风》描述了哪一个历史现象?
透过李白的视界展示秦始皇的历史肖像,以诗证史,复原秦统一的恢弘图景,引领学生回到二千多年前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历史现场,身临其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导入本课的教学主题。
三、展示主题:“秦始皇——千秋功过?”
为什么是“千秋功过”秦始皇?
“历史现象系海水般一波堆一波,愈堆愈高,成为波浪,波浪打着不同崎岖的海岸,随着地形的不同,溅起各式各样的浪花”,恰如秦始皇留给后世的印象:千秋功过,在不同时代留下了不同的波影。稍稍调整,本课的课程目标为: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贡献和史实;
2.探究秦始皇在不同时代的“形象”变迁,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四、问“史”寻“人”:历史学术型课堂的探究学习
材料1: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探究1:关于秦王的生平与争议
据材料了解秦王生平,通过身世之谜,引领学生辨析史实与传说的关系和分际,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史记·吕不韦列传》探究学习。
探究2:在尉缭眼里,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大秦帝国停播政治原因
探究3:材料3反映了秦王怎样的思想倾向?
“历史”是记录、表达和呈现“过去”的一种方式,相比过去的历史,史料总是残缺不全,记录也多歧差异。唯“藉此残余断片”,观察秦始皇人生和思想的一些面向。
基于史料的研习引领学生探究秦王的生平、性格和思想,展示出不同的“肖像”,产生历史视觉与人物认知的冲突,预设教学叙事的悬念;同时,启发思考“史实”与“史料”的关联,呼应秦始皇的形象变迁。
材料4: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探究4:为什么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和过早完成政治大一统、形成大一统观等因素有关。黄仁宇先生的概括虽寥寥数语,揭示了中国古代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主题与变奏。
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为何是“秦”完成了统一?
(一)统一中国:“横扫六合归一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