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分析
作者:袁妙彧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3
        摘要:就业压力过大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女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女大学生及其家人承受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促进大学生平等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价值观;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3-0120-02
        1 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育健康的职业心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即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自身发展情况,更好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的认识,为大学生职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以武汉地区六所高校为例,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问题谈点浅见。
        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调查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比较和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促进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此次调查选取了六所高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本;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是二本、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是三本,学生的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类、法学类、哲学与人文类、理工类,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笔者自设计问卷于20103月在湖北经济学院进行试调研,并在试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正式调查方案,在上述六所高校,随机发放了43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9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4%.。调查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此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中男女比例分别为男生42%、女生58%,一本学生占38.7%,二本学生占30.8%,三本学生占28.8%;受访大学生中各年级占比分别为大一占14.2%,大二占50.9%,大三占28.2%,大四占5.6%,各专业占比分别为财经类21.9%,管理类34.6%,法学类5.1%,哲学与人文类9.9%,理工类24.7%,其他3.6%;受访学生生源地分布为直辖市省会城市15.0%,地级市18.3%,县城21.6%,乡镇13.0%,农村30.8%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评价
        本研究运用量表的方法,从11个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测量,并将男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从11项评价指标的均值来看,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分值均低于男大学生,仅仅在勤奋一项上,女生均值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一项上两者得分接近。从标准差来看,女生的标准差均低于男生。比较结果说明,女生在
自我评价上的趋同性高于男生,男生自我评价的差异性较女生大。虽然,大多数女生认为自己学习勤奋,人际关系还不错,但是,在其它方面的自我评价低于男生。
        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性别比较
        勤奋自信人际关系身体好学习好气质好外表形象好交往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家庭条件好外向
        除性别因素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校的层次、以及父亲、母亲的工作岗位在本次调查中表现出对男女大学生的个人评价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如表2中数据所示,从总体上看,一是学校层次越高,大学生的个人总体评价水平越高,说明高考的结果对大学生的自我评估依然产生持续的影响。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总体上自我评价水平低于一本院校。二是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对自身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的肯定等。三是在众多本研究考察的社会因素中,父亲与母亲的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影响表现得最为显著,父亲与母亲的职位越高,大学生的个人评价水平也越高。与父母亲的政治身份(是否为党员)、家庭收入、生源地等因素不同的是,父母的工作岗位也可近似为社会地位对子女成年后的自我认知是非常敏感的。
        3.2 大学生就业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的焦虑感明显高于男生,家人对女生未来就业的焦虑也更加显著。大多数女生对就业比较焦虑(66%),男生比较焦虑的是(41%)。虽然非常焦虑到男生比例(12%)略高于女生(8%),但是这两项合计女生的比例还是大大高于男生。总体上74%的女生对未来就业感到焦虑,53%的男生对未来就业感到焦虑。仅仅只有2%的女生对就业毫无焦虑,而男生的这一比例是12%。
        52%的家长对女生就业感到焦虑,35%的家长对男生就业感到焦虑,而对女生就业不感到焦虑的家长仅仅占2%,而这一比例的男生家长则达10%。因此,从频数分析看,家庭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担忧大于对男大学生就业的担忧。调查数据显示的是当被问及是否对毕业后获得满意工作有信心,有3%的女生,2%的男生完全没信心;40%的女生、26%的男生没什么信心;53%的女生、56%的男生有点信心;4%的女生、16%的男生非常自信。频率对比分析的结论是男生比女生对毕业后获得满意工作更加自信。
        为了进一步验证频度分析的结论,我们再分别求大学生就业焦虑感、家人对大学生就业的焦虑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焦虑感和
是否有信心获得满意工作这两项统计显著。相对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上信心不足。从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性别比较结论看,在校女大学生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有感知的,这种感知已经转化为心理上的焦虑以及就业上的信心不足等负面效应,而心理上的焦虑如果不能积极的转化为就业准备,而是悲观自弃的话,则将会进一步加剧女大学生就业上的弱势。
        3.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当前女大学生在职场的入口处面临比男大学生更大的难题,中国传统的性别观以及当前的就业压力是否会对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影响呢?为比较男、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本文分别求不同的职业价值观选择与性别之间的Kendall相关系数,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相对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关注收入、福利、工作稳定性、工作兼顾家庭。而在其它方面则较男生要求少。但是从统计检验结果来看,仅仅四项是统计显著的: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显著的更加偏好收入高福利好的职业;同时更加显著的偏好稳定性高的职业;但是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虽然女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更加偏好收入高福利好的职业,但在校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对市场薪酬要求低。相对于男生,她们更加关注职业中的人
际关系,而男生则相对女大学生更加倾向选择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业。在理想职业的选择上,女大学生对收入较高的外企、稳定性较高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兴趣较大,对风险较高、变异性较大的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的偏好较低。
        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多元化与复杂化,现代男女平等就业、独立进取的社会性别观与传统的女性属于家庭、男性属于市场的性别观在她们身上矛盾交织。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一样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在动机,希望多年的勤奋努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工作获得薪水和福利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就业意识中的独立自主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受到传统性别观的束缚,依然将工作服从与家庭,经济收入和福利是为家庭提供物质支持,工作稳定能兼顾家庭更是体现了当代女大学生家庭优先职业的价值观,进而同时表现出创新动机不足,竞争意识薄弱等特点。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体现了当代女大学生依然没有走出定位家庭、私人性、客体性的价值定位。价值观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在职业评价中的短视、职业选择时的盲目以及职业发展中的动力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在提高,同
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价值多元的倾向,较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
        2)现代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有明显的推动。另一方女大学生依然受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较男大学生低。在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及其家庭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3)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更明显的功利性。女大学生关注个人发展,且注重经济实利,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求安求稳,风险意识不及男大学生。
        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性别利益,政府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去,考虑该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公共政策,可能会导致看起来性别中性的政策实际运行效果却导致性别歧视或者性别偏向。基于社会的、个人的等等原因,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职业价值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健康的调试工作中去,特别是应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观、就业心理、就业准备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具有性别意识的差异化干预,促进大学生就业平等就业。
        参考文献
        1 闻建平,张文海.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 孟续铎.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
        3 黄定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互动机制研究[J湖北的二本大学].湖南社会科学,2008,2.
        4 李力.女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5 朱建平.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评论,2007,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