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各章段意概括(1—10)
第一章“乡土本”段意概括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此外,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准绳。
17、生疏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乡下人的“愚”是常识题目而不是智力题目。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以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3、教
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操演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一个土一个于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系统。
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
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小我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
5、人靠记忆研究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
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
7、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有语言无文字)。
8、记忆有选取,为了生活。
9、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的社会(世代黏着),所需记忆和当代都市不同。10、世代经验无需不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11、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重复性。
12、乡土社会不怕忘,因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
13、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帮助记忆。
14、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放映同一影片(生活定型)。
15、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需文字)。
16、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第四
章“差序格局”段意概括
1、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私的问题是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
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
6、“家”的伸缩性。
7、我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8、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11、“伦”就是差序。
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
14、中国传统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代价是以“己”作为中央的主义。15、儒家也是自我主义,但注意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