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138
www.sjgzzs
陈佼怡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随互联网技术持续革新,媒体融合深度推进。在新媒体智媒化发展的趋势下,融媒节目随之更新,网络视频节目中场景化的主持形式、新兴的主持角和主持风格都受到媒介环境影响。播音主持的创作实践从理念、内容到技巧亦需要不断更新。处于融媒环境下的主持人在坚守专业主义的前提下,最好能够打破雅俗偏见,保持相对开放的创作观念,更新主持形式与传播方式,适应当下传播语境,以开放的心态和更强的可塑性,拥抱智媒化趋势,应对互联网视频节目的浪潮。本文是笔者对播音主持创作史科目的初探,通过浅析新媒体平台不同节目的融媒属性,探讨主持人在互联网节目创作实践中的独特性,为播音主持创作史的后续研究提供观点。关键词:播音主持;融媒传播;网络视频节目
一、续写中的播音创作史:新媒体与互联网视频节目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区别于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新兴视频网站、自媒体相继出现。从 2001 年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三网融合”,到 2010年的实质性试点,再到2013年全面推广,“三网融合”为我国新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1]。 2007 年,第一档新媒体节目《大鹏嘚吧嘚》在搜狐视频推出,各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制节目。由于缺少监管,一些大尺度、无底线的“早期网综”泛滥,网络娱乐节目经历一段混乱的探索期。2012年,首届中国新媒体峰会在杭州召开,“新媒体”概念开始反复被提及;2015 年,自媒体短视频走入受众生活,2016年网络直播走红,带出一众“网红主播”,各类“下饭网综”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17年,网络视频用户约为 5.5 亿,互联网综艺的“亿万时代”来临。随之而来的是,制作精良形式前卫的互联网视频节目不断持续发力。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全息式、沉浸式的影像,共享化化、智能化的设备,交互式、体验式的节目...... 媒介的融合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节目形态,大小平台的视频节目亦发展迅猛,根据平台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类:1.网络视频服务平台的自制节目。以腾讯、爱奇艺、优酷、芒果 TV 为代表的《奇葩说》《火星情报局》《饭局的诱惑》等自制自播“下饭综艺”。2.网络直播互动平台的视频直播。互联网观察家王冠雄说:“直播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媒介方式的颠覆,它必将成为全民化的娱乐方式,成为传播的新标配。”在花椒、映客、一直播等直播平台出现的“网络主播”不同于传统主持人,在视频直播节目中以形式各样的互动为主,吸引流量和打赏以获更多收益。3.自媒体平台的音视频栏目。喜马拉雅、、微博、得到等先后推出自媒体节目,如青音的《青音约》,王凯的《凯叔讲故事》,Papi 酱的《Papi 周一大放送》,罗振宇的《逻辑思维》...... 这些新媒体栏目最初都具有个人品牌化特点,主持人是音视频产品的运营者和代言人。这类节目受众目标体明
确,针对性强,分众化传播。主持人将节目视为产品研发与运营。4.传统媒体平台的转型。新媒体对老平台光环的削弱,给传统媒体敲响警钟,从《新闻联播》结束语可以看出直观变化,从最初的“感谢收看”到“您还可以关注我们央视新闻移动网,下载地址可以搜索‘央视新闻+’”、“更多移动视频请下载‘央视频’”可见一斑。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做出积极调整与转变,依托传统优势,打造全新的综合媒体。2017年2月,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的开通,互动直播、视频回传、多屏联动等功能让用户的体验感、互动感显著增强;2019年11月,基于5G 和AI 等新技术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上线,进一步将电视节目智媒化。随媒介技
术的换代,播音员主持人的技能也应随之丰富,新媒体节目播音主持处于我国播音创作史的末章,正由播音学科学子与学界业界人士共同续写。
二、新媒体节目中主持人的“融媒”特点
互联网节目形式求新求变,角设定、副语言表达、语音风格等都受到明显影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融媒属性随之显现。在媒体融合的态势下,部分传统媒体采取了融合、加入的做法[2],推出全媒体节目的新样态。以央视首档融媒体时事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为传统媒体“融媒”尝试的典型案例。首先,全媒体技术运用与虚拟场景配合充分体现了节目形态上的融媒特点。主持人手卡由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替代。传统纸卡所提供的提示信息有限,智能媒体拓宽了内容边界,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需要完成部分以
往由技术人员负责的工作,例如随时挑选网友提问及时推送给嘉宾的显示屏。演播室内设置全屏式互动大屏,主持人需要运用它来与线上观众互动。在facetime 直播连线时,主持人又充当摄影师的角,手持iphone 智能手机拍摄演播室内场景,“大屏连小屏”形成主持人、嘉宾、线上观众三方之间的实时互动。在此类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与场外观众实时视频连线,还要对虚拟场景进行模拟配合,完成场景化节目中的多重任务。另一方面,口语化解读、网络化表达,体现新闻主持人在融媒节目中的创作主体可塑性。与嘉宾沟通互动中,将专业的军事话题拆分,实现专业化话题的大众化解读。体现了网络时代语言传播“以人为本,可亲、
可近、 服务至上” [3]
的原则。
短视频传递国家声音——以《主播说联播》和《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设置了全新的短视频板块《主播说联播》,于7月29日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出。由新闻联播栏目的当日在岗主播,可以视作新闻联播的衍生视频节目。这一系列短视频与严肃的新闻联播风格对比鲜明,其中汇集大量网络流行词汇,例如“no zuo no die”“阿中哥”“求生还是作死?”“颜值爆表”等社交平台热门语言。2019年11月11日,新浪微博“大国外交最前线”官方账号推出了#康辉的第一支vlog# 系列短视频。将视频日志的形式加入宣传,以拍摄主播准备花絮、行
程间隙的短视频,对新闻工作者日常行程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根据年轻用户的观看喜好和习惯,连带传播时政动态。在严肃的新闻播报中谴责他国观点“令人喷饭”,在轻松的视频日志(vlog)中专业讲解外交场景,康辉等央视新闻主播受到的关注和热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番创作形式的更新给短视频用户带来“错位”的新鲜感,表达形式与传播内容重组所形成的反差,成为吸引
主持人大鹏传媒观察
受众兴趣的关键。不过,在前卫的短视频形式下,揭开vlog 的包装外衣不难看到主持人的专业内核,在《大国外交最前线》中,松弛自如的表达状态,放缓留白的表达节奏,亲切日常的表达语言和主播本人一以贯之的吐字发音,体现了创作主体对专业的认知和对自身业务能力的要求。虽然对于看惯了社交媒体平台各类博主们vlog创作的年轻用户而言,新闻主播的表达与日常记录型vlog存在水土不服的嫌疑,但从多数用户倾向于正面的评价,例如“对康辉vlog有点上头”“播音腔听起来也太舒服了”等,印证了这一系列节目的良好传播效果。
三、融媒环境下主持体面临的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在节目形式革新过程中,创作主体不得不警惕过度娱乐化。张颂教授所倡导的反对播音员主持人演艺明星化倾向,还是创作主体需要坚守的。笔者认为,形式、包装、表达方式可以年轻化、
多样化甚至娱乐化,但核心的专业素养依然是播音员主持人坚守岗位的根基。受网络环境影响,主持人语言规范受到忽视,私语化严重,用语过于随意。即兴的口语表达,是主持人表达、思维与反应力的集中体现,相当考验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口语不等于私语,口语应该是得体、准确、亲和自然的语言。节目中口语化的表达,应在逻辑与思维的基础上形成,让新媒体用户准确接收。那些随意式的私语化表述,在语言的得体、美感、准确方面有所欠缺,并且易存在错误导向,应引起注意。除了主持人自身专业素养的缺失以外,外部环境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主持人泛化,如今主持门槛几乎低至“人人皆可当主播”的程度,主持人队伍结构复杂。“跨界主持热”在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节目中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准。其二,主持人定位模糊,节目中的主持人存在感明显降低,一些节目中主持人的画外音甚至被删减至寥寥数语。对此现状,我们在看到问题和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正如敬一丹所言: “我们赶上了一场变局,也多了一点困惑,但这也许是一种收获,我们获得了更 多可能性的选择,有选择就是一种幸福。”面对困境,节目主持人要以理性去分析媒体环境,以共情能力去感知用户需求。
四、 关于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场景意识。“新”是相对于“旧”的概念,新媒体形式不断变化,适应新旧交替产生的差别首要在于传播者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体是“引导受众”,而融媒体是“用户主导”。在全媒体时代,选择权在互联网用户手里。主持人置身于融媒环境中,用户服务意识更需突出,至少具备基本互联网思维,把握“交互、体验、分享”的互联网特性。一是技术层面的把握,对智能设备灵活使用。二是注重受
众的视听体验,在节目中做出更贴近 “用户”需求的调整,但与一味迎合区分开。三在交流形式上,善于运用自媒体平台加强互动和分享,在节目之外也应与受众体维持一定程度交流,保持受众黏性,进而对节目本身“导流”,这是主持人应该把握的互联网思维。
(二)提高网络视频节目传播的把关能。1.把关内容底线。从媒体环境来看,发声渠道和创作空间相对多元自由,随之而来的审查和监管也更加精细、迅速、力度大。在人人畅所欲言的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对传播内容应更为敏感,提升表达策略。面对用户需求、舆论呼声,部分热点话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但适当扩大话题谈论的范围,在节目中对部分敏感话题要如何说、谈多少,亦是主持人把关能力的体现。
2.把关语言分寸与表现形式。语言分寸和表现程度如何定位,值得在实践中反复试验和研究。媒体环境的瞬息变化致使衡量表达“恰切”的标准始终在变——用户收视习惯改变、受众的心理变化等。主持人必须敏锐地感知,精确地调整。在创作中,表现形式与分寸感的把控并不容易:表现力不够,则乏味无趣,无法吸引用户;表现过度,逾越分寸的临界值,则令观者不适与尴尬,过犹不及。对这一标准和临界值的判断,需要以用户(受众)的实时感受和反馈为主导,而非以创作主体的经验为主要依据。
3.把关话语质量与传播价值。在信息高速更新的媒介环境下,短视频数量的激增使节目往精炼、省时和高效的制作方向发展,即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节目大多制作成可拆分、可回放模式、可调倍速模式,以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可听可看的“碎片化”需求。因此,在海量视频节目中,不符合用户视听习惯
的节目更容易被淘汰。这就对主持人的用户服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调节成2倍速用户是否还听得清内容?用户需求是什么? 我能提供的价值是? 在创作中主持人应把关话语质量,斟酌、精简,字字如金。提供信息价值或情绪价值,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高质量内容。
(三)优质内容与高质素养共塑个人品牌
流量至上的时代,流量为创作者带来收益与关注度,但这或许不能等同于良好的口碑和深远的影响力。主持人区别于流量网红,更应关注亟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全媒体时代,“一专多能”的实现难度增大。一专,要求深度,在某一领域深耕,走在前沿,成为引领者,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多能,要求广度,涉猎多领域,主动跨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吕岩梅,曾在谈网络节目发展时提到“三专”,即专责、专注,与专业。这是对网络节目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主持人,投入更多的专业力量、灌注更强的专业精神、保持更强的话语责任感。媒介格局日新月异,在信息纷杂、人人皆可发声的全媒体时代,获得用户认可的创作主体仍有生存空间,但主持人的个人品牌相较以往广播电视时代存在更强的不确定性和可替代性,因此注重口碑传播,需要优质内容与个人影响力互为推动力,这对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而言是新的挑战。
注释:
[1]喻梅.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1
[2]智卫.《中国舆论场》节目融合媒体技术设计与实现[J]. 现代电视技术, 2017(3).
[3]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7
参考文献:
[1]喻梅.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1
[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
[3]姚喜双.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3
[4]王思淇.论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主持形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6)15-16
[5]张家琪.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探究[J].传媒论坛,2017
[6]智卫.《中国舆论场》节目融合媒体技术设计与实现[J]. 现代电视技术, 2017(3).
作者简介:陈佼怡,女,1995年9月,福建福州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
139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发布评论